【東籬?既往】油炸糕(散文)
一
臘月過半,年的身影已隱約可見,正一步步走近,村子里年事漸稠。
接到二嫂邀請,炸油炸糕(我們本地叫炸丸子或煎丸子),讓我去吃,立馬欣然應(yīng)承。侄女?dāng)y夫挈女從唐山返回,帶我同往。到二嫂家,二嫂和侄媳已將炸糕做好,只等下鍋??簧?、柜子上、鍋灶邊都是做好的炸糕,圓圓的蓋簾上雪白的炸糕,一圈一圈擺放規(guī)則,像一朵盛開的雪蓮;方正的面板上橫豎成行,猶如被檢閱的士兵方陣;簸箕里也一行行整齊地排列著一塊塊扁圓扁圓的炸糕,屋里屋外雪白一片,簡直成了炸糕的天地。
在大鐵鍋里倒入二十斤花生油,二哥燒火,二嫂看鍋,侄媳下鍋。民間總有高人,近幾年人們在鍋里放個不銹鋼的屜,把炸糕擺在上面,免得粘成一坨,也免得糊鍋或粘上糊屑。第一鍋下幾塊試試火候,頓時滿屋煙霧繚繞,濃香撲鼻。煙氣使勁往上沖?;鹛?,炸成了焦炭,扔掉。小時候還聽說過有炸炸糕失火的。等油涼了些,炸第二鍋,原本看似平靜的油鍋,放入炸糕,炸糕在鍋里疼得跳躍打滾,攪得翻江倒海,白浪滔滔,騰起一層層白白的煙霧,肆無忌憚地直上房頂,蠻橫得很,在屋里橫沖直撞,找到了出路,奪門而去。鍋里油花四濺,噼啪炸響,一不留神,油花濺到手上、臉上,就會燙傷,甚至燙出水泡來,鉆心地疼。二哥今年就中了兩“炮”。炸糕有時也會“乓”的一聲炸開一道縫,炫耀一下雪白的腰身,馬上又系上淺黃的腰帶遮住。待全身炸出一層金黃的脆皮,翻面再炸,外焦里嫩,兩面焦黃,出鍋。用漏勺一撈,“嘎嘎”脆響,控控油,嘩——倒入盆中。
二嫂說,快來,先吃塊嘗嘗,剛出鍋的好吃,待會兒軟了就不好了。“面酥油香新出爐”,拿起一塊,嘎吱一口,酥、脆、香、甜、軟、糯,各種感覺在味蕾上橫掃、奔涌、綻放,嘴里嘎吱嘎吱嚼著,有油溢出,潤潤滑滑,沁入心底。有時黏黏的炸糕面黏在牙齒上,舌頭費(fèi)盡九牛二虎之力,奈它不得,只好勞手大駕。三個孩子、侄女、侄女婿和我都是閑人,先享用“勝利果實”,金黃脆皮的香,里面亮白的糯,紫紅豆餡、大棗的甜,在唇齒間奔突、蕩漾,漫漶到全身,頓時陶醉,身心淪陷,被美味俘獲得服服帖帖。吃得停不來,油嘴,油腹、油手,像扎在了油缸里。兩個侄孫女把炸糕送到奶奶口中,咬一口;送到媽媽口中,咬一口;送給爺爺,爺爺故意輕輕叼住小孫女的手指,含著不放。哎呦,咬我手指啦,大家哈哈大笑,笑聲在屋里回蕩,打著滾兒,飛到屋外。笑聲里也充滿了香味,帶著甜味,裹著幸福,向遠(yuǎn)方漾去漾去……
在外面這兒,都說年是“炸”出來的,二嫂家就是例證。
除了這紅豆、大棗、菠蘿、糖桂花、白糖或紅糖餡料的,還有一種用花生碎、熟芝麻、桃核仁、板栗仁等做的餡,更是鮮香酥脆。
三鍋、四鍋……炸了十幾鍋。接下來還要炸炸餅,炸饹馇簽。二嫂四點(diǎn)起床,發(fā)了一大盆白面。侄媳手起腳麻利,一會兒一塊塊大炸餅就堆起一尺多高。一張張圓圓的大饹馇,明黃明黃的,純綠豆面,吃在嘴里豆味四溢。餡料是純?nèi)獾?,加了蛋清、姜末、蔥花、鹽和油,也有大蝦、雞肉、魚肉的。把餡料往饹馇上一攤,如果炸“鵝脖”,就少攤點(diǎn)餡料,卷成卷兒,切成段兒,下鍋炸;如果炸饹馇簽,就先平鋪一張饹馇,攤平一層餡料,上面再覆上一張饹馇,切成菱形塊再炸,都炸成金黃色撈出,吃在嘴里,饹馇的豆香,瘦肉的鮮香,蔥花的濃香,花生油的清香勾魂攝魄,深入骨髓,欲飄欲仙。
“黑黍黃粱初熟后”,全家圍坐,“一家老幼無牽掛,恣意喧嘩。新糯酒香橙藕芽,錦鱗魚紫蟹紅蝦。杯盤罷,爭些醉煞,和月宿蘆花”。
第二天在大嫂家吃炸糕。大嫂家是附近一片的俱樂部,每天都“人滿為患”,屋里和院門口有幾波下象棋或玩撲克、打麻將的,各處都圍得水泄不通,支招的、議論的、嘆啘的,一片嘈雜。吃飯的時候,除了大嫂一家人,又圍上來好幾個鄉(xiāng)鄰,一張餐,坐著的,站著的,左一層,右一層,夾了菜退后一步,換別人夾,甚是熱鬧。
每到年底享用了大嫂、二嫂、大姐家的油炸糕,過年的序幕就拉開了,年的味道也一天濃似一天,其中的親情鄉(xiāng)情更是濃得化不開、隔不斷。
二
我出嫁的第一年,婆婆腰疼,干不了活。五姨和兩個嫂子聽說婆婆病了,我家要炸炸糕,就主動來幫忙。村里人心閑喜歡獵奇,特別是像我這樣有工作的人,她們會更新奇。兩個嫂子說是來幫忙,暗中可能也是考察一下我這個新媳婦兒是不是會做炸糕,甚至是想來看我笑話兒的,以后聊天就有了談資。
炸油炸糕,我結(jié)婚前從未做過,開始還真有些忐忑。但轉(zhuǎn)念一想,哎,沒吃過豬肉,還沒看到了豬跑嗎?不是看過媽媽炸炸糕?什么事比學(xué)方塊字還困難呢,能考上學(xué),這點(diǎn)兒事有何難哉!想歸想,炸炸糕確實是個費(fèi)事的活兒,要提前幾天就作準(zhǔn)備。提前買了白糖、大棗、菠蘿、糖桂花;炒花生、芝麻、核桃,碾碎;烀大棗、板栗,搗碎;買糯米或黃米、打成面。有的是將米浸泡一晚,然后去磨坊帶水一起打,到家放在一塊木板上瀝水;有的直接干打糯米成面粉,到家用水和面。和糯米面也講究技巧,稀了,做炸糕時,面會粘在手上,越倒手越粘,面在手上越來越熱,就無論如何也做不上了。面和硬了,捏不到一起,同樣做不上,做上也容易裂開。
三妹把水燒到半開,我下豆餡兒和去核兒的大棗,燒開,不時地攪拌,豆餡兒變軟,用手指能捻開,就可以撈出,放在大盆里。這可是個技術(shù)活,水多了,就是浪費(fèi)點(diǎn)兒火,倒無大礙;如果水少了,豆餡兒就煮不爛,夾生,吃起來硬硬的也不香;水少了湯太黏稠,水瀝不出去,豆餡兒就容易稀,再上鍋蒸,會更稀,攥不成個兒。在做炸糕時,餡會擠出來,弄得炸糕上花花點(diǎn)點(diǎn),像雪白細(xì)膩的臉上長了一片紫紅的胎記,手上也弄得磨磨唧唧。
三妹我倆把豆餡撈晚了,太爛,有點(diǎn)稀,再放入白糖、菠蘿,擦成豆沙就更稀了,勉強(qiáng)做上也容易崩,弄得滿鍋糊屑,炸出的炸糕也會黏上糊屑,斑斑駁駁,像長了一臉雀斑,失去光滑漂亮的臉蛋。婆婆在過年前后最忌諱活兒做得不好或說不吉祥的話。一看這情景就生氣了:讓你們做點(diǎn)兒啥都做不好,放外面凍凍吧。一個嫂子假意勸著,實際是在拱火。大嬸別生氣了,像弟妹這樣的,能幫你做飯就不錯了,人家上了大學(xué),還有工作,什么也不作,你也沒辦法啊。
凍了之后,做起來還算順利。將瀝完水的糯米面掰下一盆兒,冰涼冰涼、棒硬棒硬的。倒入適量溫水,搋面,搋到表面光滑、亮堂、油潤、柔軟就大功告成了。將豆餡攥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圓球。捏一塊面,在手中壓成皮,放入餡料,用右手虎口團(tuán)圓捏緊,壓成扁平狀即可。
另一個嫂子贊嘆說,弟妹真不錯,啥活都會干,不虧是讀過書的,干啥啥中。我連忙說,不行,不行,比兩位嫂子差遠(yuǎn)了,慢慢學(xué)吧。
那年炸了三十斤米的炸糕,十斤面的炸餅,十張饹馇的饹馇簽。一直要吃到過年以后,甚至正月底。
新媳婦總要見公婆,過去是蓋頭一揭,見個真面目,其實,得到婆婆的認(rèn)可,還是得看動手能力。婆婆看我的架勢,盡管要說點(diǎn)手藝的話,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她內(nèi)心歡悅著,況且婆婆很包容,讓我有了放手做,想表現(xiàn)自己的欲望。
三
小時候,過了臘月初十,家家都忙碌起來,掃房、拆洗被頭、枕頭枕巾、刷洗閑置的鍋碗瓢盆。生產(chǎn)隊分了年肉,要從南坑里鑿些大冰塊放在大缸里一起凍起來。
最要緊的是壓碾子也叫推碾子,以備好年前吃的米和面。米有玉米、高粱米、白署干米,面有玉米面、白署干面,白面可以去生產(chǎn)隊磨坊里,用小麥換。到臘月二十以后,家家都要準(zhǔn)備少許糯米炸炸糕。那時家家都困難,舍不得多買昂貴的糯米,有的人家干脆不買,就用黏黃米或黏高粱米做炸糕。黏黃米還行,黃燦燦的,吃起來勁道、有咬勁。黏高粱米碰到黏的還好,碰上買到假的,做出來毫無黏性,軟塌塌的,吃在嘴里,軟軟的、綿綿的,像含著面糊糊。
每天天不亮人們就去占碾子,放個笤帚或簸箕,晚了一整天都壓不上。這十幾天碾子是晝夜不停,分秒必爭,咕嚕嚕轉(zhuǎn)動不已。碾棚里上演著一幕幕大戲,連平時最不愛干活的小孩子們,一聽說壓粘面炸炸糕也勇躍踴躍起來。二奶家夫妻同臺,狗剩家全家參演,換弟就自己,群眾演員就自告奮勇來客串,或推碾,或篩面。你方唱罷,我登場,熱熱鬧鬧,嘻嘻哈哈。雖沒有鑼鼓家伙,服飾頭面,人們的表情都很到位,張張笑臉就是最真實的表情,歡聲笑語就是最貼切的臺詞,互幫互助,溫暖熱鬧就是最動人的劇情,男女老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一場大戲每年都在臘月下旬準(zhǔn)時開演,鳥兒也會一展歌喉參演,柳樹也來助興,舞上一曲《楊柳枝》。
過年,首先是過個氛圍,孩子們也搗亂,礙事,但大人們不會嫌棄,至多吆喝幾句,意思是安頓他們,并無趕走的意思。
黏米都要提前浸泡,這樣粒粒飽滿晶亮,增加黏性,增加口感,更有嚼勁,也可以避免篩面時粉面四散飛揚(yáng)。浸泡過的糯米煞是多情,一上碾子就緊緊擁抱著碾子,無論是碾盤還是碾轱轆上都有它們的身影。這使一向親密的碾盤和轱轆也不和睦了,老是碾不出面,人們要不斷用鐵鏟一邊壓一邊鏟,還要把壓在一起的米塊搓開。面多了,過篩再壓,循環(huán)往復(fù),直至不夠碾壓為止。
那時,家家都得傍年根再炸炸糕,炸時為了省油,只炸個黃皮,里面的糯米面還是生的,以后餾著吃。炸完也舍不得大塊朵頤,總不能盡興地吃上一頓。如果敞開了吃,少的也能吃五六塊,多的能吃十幾塊,還有炸餅、饹馇簽,堆起來就像飯桌上的一座小山。這樣可能吃不了幾頓,凍炸糕的缸底就朝上了,過年就沒的吃了,比不得現(xiàn)在,人們往往是炸兩次,臘月初炸一次,吃完可以再炸一次?,F(xiàn)在人們大多有三高,不敢多吃?,F(xiàn)在豐衣足食,平時像過年一樣,肚里油水多,每天也就是一兩塊嘗嘗鮮。
小時候也炸炸餅,饹馇簽和面丸子。白面少,炸餅也是象征性炸幾塊。饹馇簽的餡,生活條件稍好一點(diǎn)兒的,里面放點(diǎn)兒油梭子(肥肉耗油剩下的油渣),一般人家就是用白面放入蔥花、姜末、鹽,加水?dāng)嚢璩珊隣?,攤在上面,還有的舍不得用白面,就用玉米面,玉米面粗,渣渣拉拉,口感不如白面細(xì)滑。面丸子也就是直接炸這面糊糊。
那時雖然日子艱難,但人們照樣把生活烹制得甘甜悠長快樂,誰也沒有哭窮,嘮叨這沒有,那不湊手的。
每家炸完,盡管少,但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一家都送點(diǎn)兒,三塊五塊嘗嘗鮮,是個心意,有個意思。生活不就是過得這點(diǎn)意思嗎?有了這點(diǎn)意思,時光也溫柔了許多。
四
炸糕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作為河北大地的美食,源遠(yuǎn)流長,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出現(xiàn)在河北大地上,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制作過程中不斷演變、發(fā)展、創(chuàng)新,花樣不斷翻新,口味越來越豐富,已成為不可多得的美食,時光將這種味道烙在了味蕾上,藏在了心底里,隨生而生,永不磨滅。具有“津門三絕”(狗不理包子,十八街大麻花)之一的耳朵眼炸糕,就源于此。
炸糕不僅色澤誘人,味道香甜,口感酥脆,而且營養(yǎng)豐富,寓意吉祥。糯米和大黃米都富含蛋白質(zhì),鈣、鱗、鐵、B族、E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具有補(bǔ)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補(bǔ)血等功效。紅豆可以去濕排毒、補(bǔ)氣養(yǎng)血。紅棗可以安心神、益脾胃,是一款老少皆宜的美味。
炸糕廣受大眾歡迎,還因為它具有豐富吉祥的寓意和文化意義。圓圓的外形象征團(tuán)團(tuán)圓圓,合家幸福;糕與高諧音,預(yù)示步步高升,事業(yè)有成,老人健康高壽;紅豆餡,紅紅火火;紅棗,早生貴子;紅糖,甜甜蜜蜜,所以炸糕成為年節(jié)和過壽等各種場合的“貴賓”。
油炸糕聞之心神激蕩,望之垂涎欲滴,吃之回味綿長,通過舌尖上的味道,慰藉人們的心靈,更寄托人們對于幸福、繁榮和生活美滿的美好愿景。
吃炸糕。哈哈哈,加國華人也過春節(jié)吧?祝老師節(jié)日快樂,工作順利,萬事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