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古建輝映洛河岸(文史隨筆)
洛河兩岸的歷史古建筑寺、樓、廟、倉等星羅棋布,交相輝映。比較有名的有:定邊鼓樓、甘泉香林寺、黃陵黃帝陵、黃龍蓮云寺、宜君玉華宮、白水倉頡廟、澄城城隍廟神樓、蒲城清代考院、蒲城文廟、大荔豐圖義倉、岱祠岑樓等。
定邊鼓樓位于定邊縣城中心,明萬歷年間(1573—1619)建,后多次修葺。鼓樓建于大青磚砌成中辟十字券洞的臺座上,與街道相通。樓為方形二層,三滴水,重檐十字歇山頂,面闊僅一間,結構如方亭,上柱較下柱收進一柱徑,落在柱腳枋上。底層和二層均作周回廊,廊間下層大,上層檐柱收進近半間,層高降低,整體收分顯著,斗栱為簡單的“斗口跳”。
甘泉縣香林寺又名弘門寺,位于縣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灣鎮(zhèn)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據(jù)《延安府志》記載,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因滿山翠柏飄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勢奇峻,古柏森然。俯瞰山下,洛水環(huán)繞,沃野千傾。寺西側的金輪圣王祠的摩崖題刻記載了一些元、明時期的自然災害,是研究洛河上游地區(qū)古代氣候的珍貴資料。
甘泉白鹿寺又名白鹿禪院、眾寶寺,位于高哨鄉(xiāng)寺溝村東的白鹿塬上,距縣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臨洛河。清嘉慶本《延安府志》記載:“白鹿寺,唐大歷年建,后晉天福年間重修。殿宇宏偉,叢林極盛。歷代宋、元、明皆有增修。寺內有白牡丹、銀杏,相傳唐時遺種,移植即枯”。寺內現(xiàn)存三世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造像和石獅、石塔、石鼓、石碑等遺物。造像衣著簡單,通肩袈裟,多似氈服,有黨項族造像風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藝術的珍貴文物。寺院東側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銀杏樹,樹齡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是陜西省重點保護的古樹名木,國家一級保護樹種。銀杏樹高23米,樹圍6.25米,五人不能合抱。雖已逾千年,這棵銀杏樹卻依然蒼勁挺拔,枝葉茂盛,見證著白鹿古寺的千年滄桑。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位于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橋山之巔。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據(jù)《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為8500余畝,下有沮水環(huán)繞,南與印臺山相望,山上有古柏8萬余株,千年以上古柏3余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黃帝陵園面積10余畝,陵前設有祭亭,內立郭沫若親書“黃帝陵”碑。陵冢高3.6米,陵園周長48米。園內古柏參天,一派莊嚴肅穆的氣氛。每年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海內外炎黃子孫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黃龍無量山蓮云寺座落在黃龍縣城西南五里處,海拔1356米。該寺構建于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距今500余年。四周蒼松翠柏環(huán)抱,自然風光幽雅俊秀。遠觀其勢,猶如一條蛟龍盤臥在林海之中,近觀其形,宛若一頭壽龜,昂首眺望仙山靈氣,霧漫霞云。無量山,古名“仙鶴山”。據(jù)寺院碑文記載“有群鶴繞梁數(shù)飛不絕”而得名。山頂有一平臺,形如龜甲,平臺有五棵高大的松樹和一棵古柏,樹齡在五百年以上,枝葉茂密,象巨傘凌空,呈現(xiàn)“五松抱柏”的奇特景觀。
玉華宮屬唐代帝王四大避暑行宮之首,距離宜君縣城40公里。唐代中期的玉華寺,因玄奘大師而享譽海內外,成為聞名世界的著名佛寺之一。1999年玉華宮玄奘紀念館開館,來自世界各地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參加了開館儀式,印度和尼泊爾駐華大使專程赴會。
白水縣倉頡廟,位于白水縣城東北35千米處史官鄉(xiāng),是為了紀念文字始祖?zhèn)}頡所建。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jù)《倉頡廟碑》記載,漢延熹五年(162年)已頗具規(guī)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倉頡廟北屏黃龍山,南臨洛河水,占地17畝,呈南北長方形狀,高墻厚垣環(huán)繞四周,建筑布局完整。白水倉頡廟是中國僅存的紀念文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同類遺跡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兼有紅色文化的單位,西北野戰(zhàn)軍指揮部舊址就位于倉頡廟內。
澄城城隍廟神樓亦名樂樓,位于澄城縣舊縣城的西門外,是一組保護完好的明代古建筑。?神樓共三座,中間主樓高大,東西二樓如翼,布局嚴整。主樓高17米,為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建筑,屋面施綠琉璃瓦,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南北長11.4、東西寬12.3米,用32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柱。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城縣清代考院,在蒲城縣城東槐院巷,是清代晚期科舉考試的場所。?清代光緒十七年(1891),蒲城縣令張榮升為了方便本縣考生,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月建造。大門外的“八”字形磚墻上,有磚雕“鳳凰展翅”、“金雞報曉”、“猿猴攀枝”和“老鼠拉葡萄”等?,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城縣文廟,亦名蒲城孔廟。位于陜西省蒲城縣縣城中心,座北向南,是一體制完整,房屋對稱的古建筑群。該廟創(chuàng)建于唐貞觀年間,宋、元、明、清歷代均有相當規(guī)模的維修。廟前有“六龍壁”?!傲埍凇笔且蛔哂邢喈斔囆g價值的古建筑,是文廟的照壁。建立于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距今三百七十年。壁身通高六米,通長十七米,主體用琉璃花磚砌城。大成殿建于明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二進五間、雕粱畫棟、宏偉壯麗。殿之內外有紅光大柱四十八根,最高者達九米之多。屋頂復蓋亮綠色琉璃瓦,相互輝映,金碧交輝。室內寬暢堂皇,外形雄偉。
大荔岱祠岑樓位于朝邑鎮(zhèn)大寨子村東的東岳廟內?!冻乜h志》載:樓“唐貞觀元年(627)建,宋政和八年(1118)敕賜崇祐觀”,元、明、清三代都曾對其修補過。岱祠岑樓建于2米多高的磚砌臺基上,高約20米,分上下兩層,內有階梯可以攀登,下層有臺面廣闊的戲臺。其建筑形式為重檐三滴水,斗栱挑角,屋頂施琉璃瓦。
大荔縣豐圖義倉位于縣城東17公里的朝邑鄉(xiāng)南寨子,是清末修建的一座儲備糧食的民辦倉庫。光緒三年(1877)關中大旱,清戶部尚書朝邑人閻敬銘倡議修建義倉。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與蘇州的豐備義倉并重一時,馳名全國。豐圖義倉至今仍作為糧倉使用。
洛水濤濤,古建輝映。這些歷史古建筑,見證著洛河的過往和繁華,是洛河兩岸歷史和文化的有力見證。保護好、發(fā)掘好這些寺、樓、廟、倉等,是繁榮洛河文化、振興洛河文化的不二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