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韻】中秋節(jié)習俗(散文)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又稱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團圓節(jié)、月夕、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等。名稱繁多且各有因由。有的起于時令: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中,暑去寒來,天高氣爽,五谷成熟,百果飄香,正是喜慶豐收的時節(jié)。有的起于對月亮的崇拜:農歷八月十五日秋高氣爽,月亮又圓又亮,人們祭拜月亮神,祈求合家團圓,幸福美滿。有的起于“嫦娥奔月”的故事:女兒們希望自己像嫦娥一樣美麗,有花容月貌和真摯美好的愛情,如蘇軾的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使和心愛的人不在一起,也能借著萬里月輝傳達相思之情和美好祝愿。名因意而生,意以名而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衰。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節(jié)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自古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全家人集于庭前月下,設置香案,擺上西瓜、蘋果、紅棗、栗子、葡萄等祭品,紅燭高燃,長幼有序,依次拜祭月亮,祈求幸福美滿。
中秋節(jié)全國各地皆有食月餅的習俗。據(jù)考證,此習俗形成于明代。傳說元朝規(guī)定,三家共用一把菜刀,供養(yǎng)一名蒙古兵,兒女結婚,蒙古兵有先夜權。對此漢人憤恨至極,皆欲殺之。于是暗中約定,中秋之夜,以月餅傳信,一齊動手殺“韃子”。元朝覆滅,中秋節(jié)食月餅即成為習俗流傳開來。
最初,月餅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霸嘛灐币辉~,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它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征,便制成了圓形,以月之圓、餅之圓兆人之團圓。月餅還用來當作禮品饋贈親友,聯(lián)絡感情。明代文學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寫道:“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彪S著時代演變,月餅的品種及式樣越來越豐富,制作工藝更精致,風味更多。中秋節(jié)吃月餅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古老又有意義的傳統(tǒng)。
中秋節(jié)賞月、玩月,唐代已頗盛行,宋代尤甚。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所有店鋪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尤其熱鬧,百姓多登上樓臺賞月觀燈,富戶則在自家樓臺亭閣上,擺設果品家宴,賞月談心,祈求幸福平安。南宋時民間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許多地方還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多種多樣,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籠為向月老求婚祈子。上杭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一塊供長輩食用,意思秘密不讓晚輩知道。此習俗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廣東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shù)剡€有中秋節(jié)吃芋頭的習慣,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表示對元朝統(tǒng)治者的憤恨并祭奠祖先齊心殺敵雪恥的義舉。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米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投放燃料。全村同時點燃,火光熊熊,極為壯觀。傳說燒塔源自中秋夜反元起義舉火為號。
今逢盛世,中秋夜合家設宴賞月的習俗更盛于前,月餅鮮果、美酒佳肴、煙花燈彩,時尚音樂、趣味游戲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古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已經(jīng)融為一體,不斷發(fā)揚光大。天上一輪圓月,銀輝萬里,地上萬家團圓,其樂融融。人們飲酒賞月,觀賞節(jié)日夜景,賦詩詠懷,暢談未來,慶賀美好生活,或祝福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事業(yè)有成,和家人“千里共嬋娟”。中秋節(jié)習俗延續(xù)至今,盡管古今有變,各地有別,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向往,其意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