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璞】輕重最模糊,卻必須做出選擇(隨筆) ——讀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放在書架上三年了。我望文生義,一直以為是一碗心靈雞湯,沒有拿出來讀。最近兩個偶然因素,一是作者米蘭昆德拉去世,二是書友推薦,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拿起來,就放不下了。這本書探討的問題之多面、之深刻,是我以前沒有碰到過的,對我產(chǎn)生了深深的震撼。
小說開篇很宏大的敘事,談起兩個案例,一是史書以羅伯斯庇爾為榮,因為血腥的歲月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變得比一片鴻毛還輕。二是作者被希特勒照片觸動,因為一切都預(yù)先被諒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許可了。這兩個案例,讀起來并不大懂,但不明覺厲!我們應(yīng)該尊羅伯斯庇爾為英雄嗎?應(yīng)該與希特勒和解嗎?這些都是令人深刻思考的大問題。如何選擇?如何決策?
作者在第二段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命題“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這就是貫穿全篇的一個題眼——選擇。用選擇這個線索,去分析這本小說片段式的結(jié)構(gòu),會有庖丁解牛般的游刃有余!把“選擇”作為觀測點,分析做出選擇的依據(jù),就能清晰地、終極地分析人們的輕重之選,換句話說,就能看出背后的,潛在的價值觀念。
尼采早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描述過:……它有兩面。有兩條道路在這里回合:還沒有任何人走到過它的盡頭。身后的這條長路:它通向永恒。向前去的那條長路——它是另一個永恒。這兩條道路背道而馳,他們正好碰頭在一起——在門道這里,就是他們的相會之處。門道的名字寫在上方——瞬間。
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在做選擇。沒有選擇,生命的進程就停止。向前、向后,是一個問題。孰輕、孰重是一個問題。在向前還是向后的行為決策過程中,孰輕孰重的價值決策已經(jīng)同步,甚至超前在運行。輕重的問題,在這里不是重量的輕重,重量的輕重,很容易掂量。實在不行,借助量器。輕重的問題,在這里是價值的輕重,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價值判斷有三個屬性,一是社會歷史性,會因為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二是價值判斷有階級性,相同的事物、行為,不同階層(階級)的人會給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jié)論;三是價值判斷有主體性,受制于判斷主體的個人觀念、教育背景、成長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社會閱歷等因為影響。因此價值判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內(nèi)容。
受制于如此多的影響因素,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米蘭昆德拉天才的創(chuàng)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塑造了幾個主要人物,給我們展現(xiàn)了這些人物如何做出選擇,選擇背后的動機和原則是什么,體現(xiàn)的價值觀是什么,以及最后他們結(jié)局。雖然沒有明確告訴我們?nèi)绾芜x擇,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示和啟發(fā)。
2
小說的主要人物有托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等。這些人物的年齡、身高、體重、膚色、外貌等外貌肖像幾乎都不清楚。小說中除了這幾個人物有姓名,其他人物幾乎都是指代,什么高個子,什么記者,什么妻子等。讀這本書,感覺不像小說,更多感覺像是寓言故事。作者重點不是敘事,重點在說理,在議論。敘事時,歷史現(xiàn)實夢境等交織在一起,不容易找到頭緒。如前所述,找到選擇這條線索,才能豁然開朗。敘事重在說明選擇的根本邏輯,同時大量穿插適當?shù)淖h論、漫不經(jīng)心的比喻,表明作者的價值觀傾向。
以托馬斯為例。我們知道他是一個離婚的外科醫(yī)生,有眾多情人。故事圍繞他和特蕾莎的愛情展開。從一開始的邂逅,托馬斯就在做選擇。第一次,作者給了一個沉思的特寫,站在公寓的一扇窗戶前,目光越過庭院,盯著對面的房子的墻,他不知道他該做什么。其實他在選擇。選擇讓剛剛遇到鄉(xiāng)間女招待特蕾莎留下,還是讓其回去?他選擇了讓特蕾莎留下。
第二次選擇,他是自己一個人過,還是和特蕾莎兩個人一起過?他離婚后,對女人又渴望又懼怕。后來他找到了某種妥協(xié)方案,就是所謂的性友誼。性友誼要求他與愛情絕緣。可是他選擇了和特蕾莎兩個人一起過。
第三次選擇,雖然他決定和特蕾莎一起過,但他還是保持眾多情人。這與特蕾莎的愛情觀念嚴重沖突。特蕾莎生活得很痛苦,她想和托馬斯移居國外。去還是不去?這又是一個選擇。他像被告接受判決一樣接受了特蕾莎的愿望,選擇去國外。
第四次選擇,特蕾莎留下一封信離開了托馬斯。托馬斯如何選擇?開始他覺得輕松自在。書中說,仿佛她在他的腳踝上套了鐵球?,F(xiàn)在,他的腳步突然間變得輕盈了許多。但很快,他又要回到特蕾莎身邊?;剡€是不回?他選擇回。
當然還有托馬斯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發(fā)表聲明,還是拒絕發(fā)表聲明?拒絕的結(jié)果是丟掉醫(yī)生的工作。托馬斯選擇了拒絕。
種種選擇,造就了托馬斯的一生。他最終車禍死亡,碑文是:他要塵世間的上帝之國。這個結(jié)局是一個悲劇,寄托了作者深深的無奈和同情。但從碑文看,作者是肯定的,是歌頌的。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你的選擇造就了你的人生。作者在第3篇就明確指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檢驗?zāi)姆N抉擇是好的,因為不存在任何比較”“人永遠都無法知道自己該要什么,因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生加以修正?!?看起來,人生好像虛無縹緲。但你的選擇是最真實的!選擇既是抉擇當下,也是在書寫歷史,同時還影響著未來。
縱觀托馬斯一生,他每次選擇的邏輯是什么呢?作者給出的觀點是:那是愛情使然。雖然他決定和特蕾莎兩個人一起過,仍然保持眾多情人,但作者仍然將其定義為愛情。作者提出:我們?nèi)夹枰腥俗⒁曃覀?。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作者將托馬斯歸為第三類,必須活在所愛之人的目光下。作者還明確指出“他的所有決定僅依據(jù)一個標準:不做任何可能傷害特蕾莎的事情?!睆哪抗忸愋偷臍w類,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肯定托馬斯和特蕾莎之間愛情的。
固然作者給我們塑造了托馬斯這個奇特的愛情形象,他太不專一了,居然有兩百多個情人。但我覺得托馬斯所有前面四次選擇,作者肆意揮灑,將愛情、婚外情,什么做愛、半裸、頭發(fā)中女人下體的氣味等敏感詞匯頻出,實際都是鋪墊,是打造一個愛情的場景,掩飾其要表達的真實內(nèi)容。具體是什么?
表面上,托馬斯因為自己的選擇,他丟掉了自己的醫(yī)生職業(yè),只能去做擦玻璃的苦工。這是明面上的批判。在愛情的場景下,作者肯定了托馬斯的拒簽。指出:“他完全不能肯定自己做的是對的,但可以肯定做了自己想做的?!蔽覀冏鲞x擇做決定,也是要遵循內(nèi)心的想法,即使不能肯定那么做是對的,但至少可以肯定是自己想做的。
歌頌托馬斯,就是提倡明辨善惡的能力,就是倡導通過負罪感反思。作者在第五部開篇就煞費苦心地講述了俄狄浦斯的神話故事,目的就是要倡導負罪感反思。又借助記者、他兒和托馬斯的會面,進行了更深入的宣傳。對托馬斯在第五次選擇時,進行了非常詳細的、豐富的心理描述。其間,以記者和他兒子的視角,對托馬斯曾經(jīng)寫的關(guān)于俄狄浦斯的文章進行了高度評價。
第五部輕與重,大量夾帶作者真實思想感情的內(nèi)容。比如對蘇聯(lián)的入侵、對思想控制的無情的諷刺和揭露。我深刻記得里面有描述:談起捷克其他畫家、哲學家、作家如今干什么。俄國入侵之后,他們無一例外地被剝奪了工作,成了擦洗玻璃、看停車場、門房守夜的,最好的是開出租車的,因為這還需要門路。寫的漫不經(jīng)心,實際是忍著巨大悲痛的!托馬斯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醫(yī)生、公務(wù)人員,不愿意發(fā)表聲明,就被剝奪了自己敬業(yè)的職業(yè),可悲可嘆。他只是整個社會遭受壓迫的一個縮影。
這樣的悲劇如何發(fā)生的?作者明確指出:“1938年慕尼黑會議之后,整個世界決定將捷克人的國家犧牲給希特勒……與1618年的所作所為相反,較之勇氣,他們表現(xiàn)出更多的謹慎。他們的投降,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開始,結(jié)果是徹底喪失了作為一個民族的自由,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這里謹慎的做法,對應(yīng)于輕。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大聲疾呼,加速自己的死亡,即需要勇氣,進行反抗,對應(yīng)于重,輕重如何衡量?已經(jīng)不言而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次只能選擇一個選項。國家同樣如此。何去何從?是更需要勇氣,還是更需要謹慎?作者就是要喚起人們的勇氣,他就是要喚醒人們自覺地承受重。書中關(guān)于侵略的背景是:1968年8月,蘇聯(lián)軍隊占領(lǐng)了捷克斯洛伐克。作者的作品被列為禁書,立即從書店和圖書館消失。他被開除黨籍,被解除在電影學院的教職,同時還被禁止發(fā)表任何作品。他是受害者,他要控訴,他要揭露,他要團結(jié)更多的同胞,一起承受生命之重。
3
書中人物薩比娜,只知道是一個畫家,既是托馬斯的情人,也是弗蘭茨的情人,但她并不跟他們結(jié)婚。曾經(jīng)弗蘭茨已經(jīng)決心拋妻棄子與她結(jié)合時,她卻不辭而別。她就是這么怪!怪嗎?作者創(chuàng)造性地用不解之詞來分析了她之所以如此行為的內(nèi)在原因。通過忠誠與背叛、音樂、光明和黑暗等詞匯,在弗蘭茨和薩比娜腦海里不同的含義,來交代他們成長經(jīng)歷、個性特點。作者寫的輕松幽默,但意含辛辣的批判。
比如,她十四歲愛上一個男孩,父親整整一年不讓她單獨外出。這就是專制,嚴厲而狹隘。如此環(huán)境造就了薩比娜背叛的性格。接著作者明確指出:薩比娜在美術(shù)學院,畫的都是共產(chǎn)主義國家元首的肖像……共產(chǎn)主義不過是另一個父親,同樣嚴厲而狹隘。
比如音樂。介紹薩比娜在讀書的暑假期間,都要到“青年工地”度過,年輕人住集體木棚。從早上五點到晚上九點,高音喇叭不斷卡拉卡拉放出尖厲的聲音。音樂仿佛一群放出來撲向她的獵犬。這樣的經(jīng)歷,讓薩比娜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眾不同。
當然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作者通過薩比娜構(gòu)建的不是一個愛情場景,是通過還原薩比娜的成長環(huán)境,尋找她如此行為的原因。其間,對共產(chǎn)主義,對嚴厲和狹隘,對官僚主義等進行了無情的批判。比如,對熱衷于監(jiān)察及評判他人的那類人,全都長著比中指稍長的食指,說話時專用來指戳對方。又比如,在某些國家,對公民的監(jiān)視和控制是一項基本且長期的社會活動。辦事需要開證明,但證明里所表明的一切,與該公民的繪畫才能、射門能力或是非去療養(yǎng)不可的健康狀況毫無瓜葛。
作者用不解之詞這個手法,既分析刻畫了弗蘭茨和薩比娜之間的不同,也分析了造成這個不同的社會原因。矛頭直指蘇聯(lián)入侵,直指共產(chǎn)主義的狹隘和嚴厲。如果說托馬斯對專制、狹隘和嚴厲是抗爭,那么薩比娜則已經(jīng)是專制、狹隘和嚴厲的受害者。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論證了我們必須反對入侵,反對專制,反對狹隘和嚴厲等。
從特蕾莎、弗蘭茨等的言行、心理分析,也能感受到對入侵、共產(chǎn)主義等的批判指向。小說里把做愛、婚外情等掛在嘴邊,看似情色小說,實則是一本熱烈的政治小說!
各人對輕重的不同理解,不同成長環(huán)境,不同社會條件下,輕重的理解因人而異。因為涉及價值評斷,所以十分復雜模糊。在最模糊的輕重面前,作者沒有給出具體答案,但對人物的不同褒貶,還是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作者的筆端指向!如果我們從米蘭昆德拉的人生經(jīng)歷看,尤其是1968年前后的遭遇看,作者不可能不借助小說抒情達意!我們也就能理解什么是輕重,如何取舍輕重了。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诜??否!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萬物皆有靈性,時刻皆在選擇,不隨波逐流,明心見性,矢志不渝,方得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