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籬】漁梁,徽州人夢開始的地方(散文)
家住徽州古城,離古鎮(zhèn)漁粱街百步之遙,我常常踩著晨曦和暮歸夕陽去鎮(zhèn)上。一縷陽光掠過馬頭墻那些青灰色瓦片余輝,時光留下的一抺霞光,定格了那些瞬間的瑰麗,總是吸引著我目光的凝視,日出日落的一天天,仿佛陽光在翻卷著一本史書,書上每個字符,承載著世代徽州人的滄桑的文化記憶。這些文字,刻在骨髓中,融入了我們的血脈里,凝結成這座城市的靈魂,以至心靈常常回望中,延續(xù)著那些時空里經(jīng)久不衰的故事。
一
走在古鎮(zhèn)魚鱗背的街上,磨著整齊有序鵝卵石,發(fā)出回音,在兩邊逼仄街巷中,陽光斜照狹窄空間里,總能把人拉成長長的影子,腳步聲格外的清脆,感覺從時光邃道中走來。街面的店鋪,雙層木質(zhì)結構,那些陳舊的木板,被踩踏凹陷的石門坎,被時光打磨成溫潤而光滑的包漿,無論外觀的古樸或店鋪內(nèi)的擺設,仍舊是明、清時期的模樣,擺放著明、清時期的茶罐、棉布茶袋,仿佛時光靜止了。腳夫挑茶擔,呦喝著叫賣聲還未遠去,隔著時空,依舊能感觸彌漫開來的茶香。藥鋪早已人去樓空,而柜臺和藥柜,仍在訴說千百年來新安醫(yī)學懸壺濟世的傳說。
那些世代居住在這兒的人們,任憑歲月在兩鬢上刷白,仍悠閑的坐在門邊,手搖著一柄芭蕉扇,靜靜地看南來北往的人們,目送每個旅行者的背影。偶爾發(fā)現(xiàn)有幾家店仍在做著小時愛吃的油燈(用面糊和著老南瓜,舀入模具里放油里煎成焦黃色),我便難以抑制內(nèi)心的激動,那是久違的煙火味,是植入故土無法抹去的記憶。一些藝人用鑿子叮叮當當?shù)厍脫羰^,帶著一副眼鏡,仍在世代堅守著手工雕硯,仿佛時光又拉回遠古商貿(mào)巔峰。幽長的街巷,深深的庭院,仍然保留了徽州那質(zhì)樸底氣,繁華早已落幕,不必去在雕梁畫棟間徘徊,依然浸潤徽商的逸事的氣息中。晚清時期從這啟航的汪福號茶鋪,“徽駱駝”的形象,繁華上海奉賢的歲月,而今它的后人們,承載著徽州人對茶葉貿(mào)易繁榮歷史的記憶,重新落戶漁梁街,續(xù)寫了這條街與茶時光久別重逢。而石頭稞鍋底上豬油香,徽州毛豆腐,毛絨絨的,象兔子的毛,平底鍋上,煎炸發(fā)出"磁磁”的聲響,襲香在巷道里肆意穿行,游人們遠遠地尋著味,加快著急促腳步,仿佛被繩子牽著,而對故土重游的人來說,繩子那頭,牽著兒時的味道和久違的鄉(xiāng)愁。木碳烘烤的火紅、帶著故鄉(xiāng)特有的溫度,把那撲鼻馨香散發(fā)開來,植入人們心底,于是舌尖熟悉煙火味瞬間點燃了,焦黃的石頭稞、酥香的毛豆腐,涂沫上豆拌辣椒醬,狼吞虎咽吃著,撫慰著腸胃波浪翻滾的激蕩,這條街那些記憶,仿佛是游子的靈魂,這種感覺,不論我離開多久,走了多遠,當我一踏著這鵝卵石的剎那,我感覺,我屬于這兒。
二
沿著百步階梯,下行至千年古壩,壩上江水盈滿、碧波瀲滟,壩體狂瀉而下,濤聲依舊陣陣,檣桅遮津,千帆點點遠去了,腳夫的歌謠也消失在歷史長河里,而漁梁人盡可能地從濤聲中去追尋曾經(jīng)的故事,延續(xù)著那些商貿(mào)繁華的記憶。
搖櫓船在這兒,裝的不再是南來北往的貨物,而是搞起了旅游,讓游客乘著木船,盡情飽覽風光,在鳥渡屏風里的江面上,體驗一把詩仙李白筆下那人行明鏡中的感覺;搖櫓欸乃聲中,人們沉浸在新安江山水那水墨丹青的畫的意境,泛舟渡船,行在煙波浩渺的江面上,船尾劃開的水面,激起的浪紋,長長地拖著尾巴。重溫當年古渡上開啟的“徽商之源”商貿(mào)之旅。
隨著徽商式微、交通方式的改變,最后一代纖夫的呦喝著號子,已然回蕩在時空里了。但它曾經(jīng)支撐了數(shù)百年的吳楚貿(mào)易,成就了明、清數(shù)百年的商業(yè)帝國,讓徽商富可敵國。然古渡上更多流淌時光里,是斗山街大宅院內(nèi)的徽州女人,來到碼頭尋覓、等待或打聽夫君消息,企盼歸帆中有親人團聚。無盡守望,惆悵的等侍,伴隨夕陽西下,落霞與孤鶩齊飛,江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時,雁陣驚寒!
一葉浮舟消失在暮靄中,漸漸駛向遠方,讓多少女子兩眼空茫茫。清代徽州府詩人汪于鼎記載一則故事:一對夫妻,結婚才一個多月,丈夫便遠走他鄉(xiāng),妻子則以刺銹為生。每至年底,就用辛苦積攢下來的余錢換回一顆珠子,用彩絲記住。稱之為“記歲珠”。用于記住丈夫離家的歲月。這位妻子每年不知去了多少次碼頭,遙望紫陽橋那夫君出行的方向,直到送行的背影,隨時光流失,記憶越來越模糊,最后完全忘記了當年的模樣。只是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未等到她的夫君。
徽州人在歷史的文化里,從未把徽州女人的艱辛付出放在一個適當?shù)奈恢茫@恐怕是歷史的缺失。夫君終于還鄉(xiāng)時,妻子已去世三年,所積之珠竟達二十余顆。詩人含淚感嘆:幾度拋針背人哭,一歲眼淚成一珠。珠累累,天涯歸未歸。
我想,這古渡上,應該有一塑雕像,叫望夫石。告訴人們徽商曾經(jīng)輝煌的辛酸淚。
三
周未又去那漁梁古渡,老四是曾經(jīng)的同事,家就在這兒,被情感牽絆著。對這方山水萬般不舍,于是弄了條木船,每天載著游客看江上風光,是一種自豪,也可以謀生。近日這些搖櫓船在公司的打造下,有了質(zhì)的飛躍。他們弄的搖櫓翩翩、徽州入夢主題,讓我頗覺新意。穿行古橋下,兩岸人家散若舟,體味著徽州故事。而這項目最耀眼的閃光點是江心浮月臺的橫空出世,彰顯了徽派古典建筑為藝術靈感,以赤紅色為主色調(diào),視覺沖擊效果。浮臺立于煙波浩渺練江上,莊重典雅,悠雅的琴聲,靈空而悠遠,穿透山水,這音律的意境,是現(xiàn)代版的琵琶女,打動著人們無數(shù)如白居易般情愫。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移船相近邀相見……
只是如今的徽州女人,不再嘈嘈切切訴說心中無限事。而是舞出徽州千姿百態(tài),吟著古韻,唱著徽戲,演著徽劇,在如夢如幻中感受徽州文化魅力,徽州女人在歌古誦今,講述著美好的故事。徽劇進京兩百年,早已演化成了國粹京劇。而徽班的傳承仍在延續(xù)著不朽的文脈。
游客們可以學著白居易的雅致,乘舟去江心,舉杯欲飲聽管弦,移舟相邀徽州女,來一出別出心裁的邂逅,品味燦爛的徽文化。
泛舟豐富多彩,我想最富韻味的屬墨硯行舟了,寓詩詞名作于船身,仿佛進入了墨都硯鄉(xiāng),聽吟歷代詩魔不朽詩行,詠頌徽州的前世今朝,如果是文學沙龍,舟上賦詩作畫,才符合意境,沉醉于此,是賦詩的靈感。有一種頂市酥,是徽州特有的糕點,帶著墨香人們叫徽墨酥,品一口酥,如同聽吟了墨硯故事。
暮城千燈船,更具詩意,講述著徽州一個古村落經(jīng)久不息漁燈會的故事。
魚形的船身,靈感來自大山汪滿田村傳承600余年的嬉魚燈會。當暮色降臨,小船融入練江之上,一船千燈,水中游漁,燈火輝煌,火光在瀲滟碧波中,如水晶宮般迷人,仿佛星星點點間,徽州的民俗文化穿越時空的歲月長河中,執(zhí)念的堅守。
老四告訴我,他的船被改裝成柿子船,讓人一下子想起深秋的姬公尖,當綠葉耗盡最后一點營養(yǎng),化作了泥土,成就滿山的火紅,映照在藍天下,涌起了豐收的熱騰,讓日子萬紫千紅,而攝影家們曬秋照,吸引了去采柿的人蜂涌而至;看風景的人,來勢如潮。點亮了農(nóng)人火紅的日子。柿燈船意境,畫眉在練水上,柿燈若萬家燈火,尤其在夜幕下,如夢如幻,炫爛了一江詩畫情懷。
搖櫓翩翩的構想,真是帶入了如夢徽州,天官賜福船,講述竹山書院父子三丞相的淵源;節(jié)節(jié)高升船,用竹子做的,展現(xiàn)了“雕龍鏤鳳比金巧,無不可雕徽州竹”?;罩萑竦木勘M顯一餐水上盛宴。
四
船的主題,如此眾多的精巧設計,把徽州儒商文化、民俗傳承、硯都墨鄉(xiāng)、三雕、剪紙、及“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面貌,全都概括和體驗,是真正的夢幻徽州。
徽州有著兩千年的文化積淀,博大精深,尤其在明、清時期達到顛峰,朱程理學,作為官方哲學,影響東南亞政治五百年,是多好的名片?;罩葑鳛榈孛蝗藶閺牡貓D上抹去,人民日報記者李輝刊文《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地名與徽文化一道被人們漠視,服務于黃山旅游的外匯經(jīng)濟,三十年來,城市發(fā)展,在迷茫中徘徊不前,旅游不旺,經(jīng)濟落后,這座城找不到前進方向,也讓千百年來出行的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一千三百年來,漁梁壩的修建,漁梁古渡的形成。開啟了徽州千年之夢,我對徽州人的夢,有了新的理解。如今,漁梁壩上的搖櫓翩翮旅游,是一種文化的回歸。夢幻般的徽州,不僅僅是經(jīng)濟發(fā)達,人民幸福,更是山水唯美,文化繁榮,傳承有序;是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xiāng)愁。這座城市的鄉(xiāng)愁是文化的積淀,是城市的靈魂,應當是人們精神的寄托,心靈的歸宿。
這個夢,按陶行知先生的話來說,是打造萬年不拔之基,傳承好徽文化,是徽州人的使命,因為它是所有徽州人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