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廣場上的賣鶼(繭)人(散文)
臘月二十三剛過,寶塔廣場上就進駐了滑滑梯、游船、射箭、套圈等小孩子喜歡的游樂設施,搭建了許多寫春聯(lián)賣春聯(lián)的的攤位。大人小孩很快就被吸引到了廣場上,玩耍,游戲,買春聯(lián)。年的氣氛一下子便像海嘯一樣涌到了人們的眼前,這種熱鬧的氛圍一直會延續(xù)到正月十五。初一到了,廣場上沒了賣春聯(lián)的,但絲毫不影響年的熱鬧,反而因為禮品攤位的介入,俊俏的少男少女的增多而更加熱鬧起來。初五過后,賣各種造型燈籠的攤位多了起來,人們開始為每年一度的中國狂歡節(jié)——元宵節(jié)做準備了。紅紅火火的燈籠攤位,把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元宵節(jié)的正日子是農歷正月十五,但一般要從正月十四到十六連過三天。在這三天里,整個中國,乃至華人世界,都要掛彩燈,猜燈謎,敲鑼打鼓打社火,耍獅子,熱鬧非凡。也許是怕剛剛嫁做人婦的女兒在這個熱鬧的節(jié)日里想父母,也想讓女兒早日為丈夫生兒育女;也許是想給剛剛出生的小外孫、小外甥一個光明的未來,父母就會選擇在這個節(jié)日里,給剛剛出嫁的女兒送鶼(繭),舅舅妗子要給一到兩歲的外甥外甥女送燈籠送鶼(繭)。
改革開放前,農村婦女在年前蒸饃的時候,就要約請鄰里手巧的媳婦幫忙捏餛飩捏鶼(繭),蒸好后存起來,等著正月十五前送給女兒、外孫、外甥外甥女。那種熱鬧的場面,至今還記憶猶新??蛔婪旁跓狎v騰的炕上,媽媽和霞姨她們圍坐在炕桌旁,一邊說著東家長西家短,一邊靈活地揉著面團。在說笑中,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小雞、小豬、小老虎就在她們的手底下出現(xiàn)了。我被她們的手藝驚呆了,禁不住手癢癢,也嚷著要捏。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竟然也笨手笨腳地捏好了一只小雞。
近年,不知道是因為我在外謀生很少年前回家,還是因為家鄉(xiāng)人學會了享受,不再親自捏鶼(繭),我再沒有在家鄉(xiāng)看到記憶中的捏鶼(繭)的溫馨場景,反而是民間涌現(xiàn)了許多被稱為民間藝術家的捏花饃的藝人。鶼(繭)是花饃之一,都和花饃一樣,成了商品和藝術,需要專門的人才能制作了。
正月十二,周六。我沒去辦公室,去寶塔廣場散步,感受元宵節(jié)前的氣氛,恰遇一位民間花饃藝人,在廣場西北角擺攤賣鶼(繭),就好奇地走了過去,拍照,了解情況。
他叫董開牛,六十五歲,大荔縣城云棋路雙碑樓巷人。他愛人是花饃藝人,兩人分工明確,愛人在家里捏花饃,蒸花饃,他在廣場賣。他的鶼(繭)為三對。大的老虎、雞,小的老虎、雞。小的因為做工的復雜程度有別,分為兩對。他說:“娘家給出嫁女兒的鶼(繭)要帶大、小老虎、雞三對,六樣。取六六大順之意。除此而外,娘家還要給女兒的公公、婆婆帶三個餛飩及四樣禮,以示對親家的尊重。舅舅、妗子第一年給外甥、外甥女要送大小老虎、雞三對六樣一套。如果舅舅家條件差,至少必須給外甥、外甥女送一對小的老虎、雞鶼(繭)。舅舅、妗子一生給外甥、外甥女送三次鶼(繭),一歲、兩歲和十二歲全燈時。一歲和十二歲最隆重,要送六樣整套鶼(繭)。第一年給外甥、外甥女送鶼(繭)時,還必須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帶六個餛飩?!?br />
正在和老董說話的時候,有一對夫妻走了過來,要給孫子買鶼(繭)。因為是第二年送,他們挑了一對小的。
買鶼(繭)的人還不少。我祝賀老董生意興隆,并好奇他帶的鶼(繭)太少。他苦笑著說,元宵節(jié)前,需要鶼(繭)的人很多,每晚要捏到很晚,蒸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