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戀】枯葦(隨筆)
?每次路過那片葦蕩,我都會駐足而立,靜靜地看上一會。看蒹葭蒼蒼,看枯葦茫茫,在四季輪回中慢慢領(lǐng)略它不凡的風姿,細細品味它不同的韻味。
說起來,蘆葦一直就沒有荷花那么好運,少了名家的吟哦、大家的筆墨,無論是蓬勃還是枯萎,它都注定只能默默無聞,寂寂無名。
幸好,在遙遠的先秦,我們的祖先還留下了一篇那么唯美的詩章,讓后代子孫在吟哦、暢想之余還記得蒹葭之美……
荷殘了,世人便謂之殘荷,正是因了這一個“殘”字,便有了道不盡說不完的殘之韻、殘之美。
殘荷之美,美在意境、美在韻味?;蚓G肥紅瘦或一池零亂,皆在一優(yōu)一雅之間彰顯生命的蓬勃與輪回。
蘆葦殘了,世人便謂之枯葦,常常與殘花敗絮,衰草枯枝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其卓然風姿或因霜寒露重而被世人忽略,一身風骨或被寂寥、落寞所掩蓋,荒涼的葦蕩常常只留下一片蒼茫,幾聲嘆息!
盡管,這幾聲嘆息很輕微也很卑微,但是,我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這嘆息的背后所蘊涵的遼遠的意味。
我知道,這些嘆息既有它們自己的,也有我自己的……
其實,枯葦也并沒有那么不堪,在美的領(lǐng)域里,既然枯有枯的美,瘦有瘦的韻,那么,遺世獨立的枯葦于酷寒之中瘦而不弱,枯而不敗,迎風斗寒,高風亮節(jié),便理當在唐詩宋詞那抑揚頓挫的平仄間占一席之地。
光鮮也好,粗陋也罷,枯瘦的蘆葦?shù)降走€是老了、瘦了……
蘆花白了,葦葉枯了,僅剩下那骨瘦如柴的軀干扛起生命的真諦,不矯情,不做作,但卻在滄桑的歲月中以一身風骨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原來,浮華遠了,名利淡了,一切便都輕了……
雪小禪說:人早早晚晚會活成一塊枯木,與江山無猜,與天地無猜,與時間無猜,沒有了計較,沒有了風聲鶴唳,只活成有風骨的枯木。
葦便如此,僅以一身風骨光耀著自己那異常清瘦但卻又異常豐滿的晚節(jié)。
余秋雨說:珠穆朗瑪峰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jīng)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里,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然而,于我而言,即便是無力如名家大師們那樣去刻意追尋那些艱深的人生哲理,面對蕭蕭葦蕩,倘若有一天也能有所頓悟有所覺醒,倒也不枉那一蓬枯葦所賦予的生命啟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