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楓】制茶(散文)
四月清明來,漸次薄衣衫。今年清明,因聽了夫人關(guān)于清明不宜出門的說道,昨日一天,我們都貓在家中。聽著鄉(xiāng)野里一陣接一陣的鞭炮聲,心中癢癢的,但看著那火熱的太陽,確也不敢貿(mào)然出行。
今日周六,清明第二天,早晨起床見紅日東升,天氣晴好,估計又是一個太陽天,但心中確是再也不甘窩在家中了,便與夫人商量去采茶,她和孫子倒也是不約而同地同意了。早就聽說東山上的茶葉不錯,我們便決定這次去東山。
草草吃了早飯,小孫子把喜歡的零食拿了些裝入自己登山的專用書包,三人戴了遮陽帽,一身登山的行頭,拿上兩個大布包,便快速地出門了。雖清明已過,一路上還是聽到一些零星的鞭炮聲,可能是一些歸鄉(xiāng)晚了的人們還在祭祀祖先吧。
野外空氣清新,草木蔥綠,山地里的油菜花早己凋謝,變成了沉甸甸的長串條的油菜穗子。新耘的地里,才種不久的苞谷苗已潤土轉(zhuǎn)綠。我們一路輕快前行,遇著熟人,笑著招呼一陣,九點剛過,便來到了東山上。
這里的茶地也同西山一樣,基本無人經(jīng)管,茶園變成了茶林,不過好多也是新芽一片一片的,方便採摘。于是我們便選擇了一處離公路較遠的坡地,快速地采摘起來。小孫子一人無趣,急得在茶林里鉆來鉆去,遠遠地一會兒說這,一會兒講那,高聲大氣的,惹得外婆不時對他批評一通,叫不要鬧,怕農(nóng)家發(fā)現(xiàn)了,不準我們采茶。雖然茶林荒棄多年,村民早就丟棄了,但畢竟是私家東西,我們采茶,情理上還須經(jīng)主人同意才對。
村間新修的水泥公路上,不時駛過一些小車或三輪,坡地里做農(nóng)活的人們和路上行人說話的聲音從遠處傳來,滿是那種從冬日里走了出來的輕快神態(tài)。
時過十點,太陽升高起來,天氣漸熱,自己感覺身上也有了一層薄薄的汗,便抬頭高聲詢問孫子熱不熱?只見他已然早就把背心脫了,滿臉通紅正在嘻嘻地吃著野刺莓,滿頭的汗和草屑。便叫他過來,尋一陰涼處,都把秋褲給脫了。
采茶間,遇一背背篼的年輕女人上山來,便即招呼,問茶林是不是她家的,我們周日閑耍爬山,可否在這采點茶。她講她也是來采茶的,茶林是別人的,主人不要,隨便采就是了。她還告訴我們,只要是沒有修剪過的,主人一般都不會要了。請教她制茶的方法,她講是公爹在做,她只管采,芽葉采得大一點也沒關(guān)系,關(guān)健是在制茶的功夫上。閑談中,得知她女兒和我孫子是幼兒園同班,于是大家又交流了一些孩子學習上的事。
時近正午,烈日當頭,茶也采得差不多了,人也漸感熱得受不了了,便招呼夫人該回去了。孫子雖也是熱,卻是興趣正高,衣服上粘滿了泥土,聽說要回去,便鬧著說還要耍,不肯走。這當然由不著他,我們一路地責備著,便下山去了。
山鄉(xiāng)生活,空氣優(yōu)良,自然風光怡人。幾十年在礦山工作,閑暇時鄉(xiāng)游登山,是我們的主要消遣方式。今年突然記起,山上有很多荒棄的茶林,登山時,我們還可以采點茶,學著制,一方面鍛煉了身體,帶孫子親近了自然,還可以享受采茶制茶的樂趣,認識茶葉,明白好茶孬茶究竟差別在哪里。當然,還可以享用點不用花錢的茶葉。
制茶的方法,是夫人兩年前在老家陪伴父母時看到的,我們又在網(wǎng)上搜索學習了一陣。採茶,主要是講究茶葉生長的地點要少污染,注意採摘的時間,清明前的,一般就比較好。其次是芽葉的形狀,高檔一點的明前茶,采的是一葉一芯的芽苞,只是采摘的人工費就要三十多元一斤,制成的成品茶,好的要賣到每斤幾千元,而農(nóng)貿(mào)市場上的農(nóng)家茶,也就賣幾十元。制茶的步驟,一般是殺青、揉捻、烘干。特別注意溫度不能高,需要幾個小時耐心翻炒,不停地揉捻,還要加點茶引子加香,注意用具衛(wèi)生和隔絕雜味。我們摸索著做了兩三次,已制了近兩斤,覺得茶形、香味、湯色都還不錯。
我們平常過日子,只要肯花功夫用心過,也會像制茶一樣,過出好的味道的。不同的制茶功夫,不同的展示平臺,茶葉的價值會有天地之別,但就飲茶解渴而言,五十元一斤和五千元一斤的又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呢?人生也如同制茶,不管在什么平臺,適時應(yīng)事,隨緣努力,積極作為,不慍不躁,守住本味,自然也是不會差到哪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