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雷老先生的救國夢想(隨筆) ——再讀《鐵魚底鰓》
去年的某一天偶然看到了《大國重器》這個節(jié)目,久違的激動感又涌上了心頭?!皣遗d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的崛起,是每一個公民的重任;每一次崛起,每一個公民都感到無比的自豪??吹浇榻B到黃旭華院士才知道,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從1958~1986年,30多年來,由于嚴格的保密制度,黃旭華院士不能向親友透露自己實際上是干什么的,他沒有回過一次老家探望雙親,尤其是他親自下海深潛測試潛艇的性能時,那種置生命于不顧把國家的崛起作為人生的第一要責,那種感動除了淚水,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直到2013年,黃旭華院士的事跡逐漸被外界所知,親友們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1988年南海深潛試驗,黃旭華院士順道探視老母,90多歲的母親與60多兒子默默相對無語凝噎;30年后再相見,60多歲的黃旭華院士也已雙鬢染上白發(fā)。面對事業(yè),為了祖國,黃旭華院士隱姓埋名三十載,默默無聞工作著,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動?
忽然想起了初中時候看過的一篇文章《鐵魚底鰓》,文章是許地山先生寫的。許地山先生的文章,我讀過的不是很多,其中記憶最深的是《落花生》、《春桃》和《鐵魚底鰓》這三篇文章。那時候我還幼稚,《落花生》印象最深,《春桃》讀得是半懂不懂,把《鐵魚底鰓》當作了一般科幻性文章,自己根據文中所描寫的文字模仿著做了一艘艦艇,不過做了一半就不知道扔到哪個角落里了??戳它S旭華院士的事跡后,重新在書架上找出了許地山先生的文集,翻出了那篇文章,細細地讀了起來。故事是熟悉的,人物也是熟悉的,不同的只是自己的年齡和閱歷。
再讀這篇文章,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初認為的科幻小說,而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心中的救國夢想和強國夢想。從1840年到1905年,中國人民一直被西方列強凌辱著,舊中國政府奴顏婢膝,先后與西方列強簽下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然而,換來的卻是侵略者更加瘋狂的侵略和掠奪。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戰(zhàn)爭史、屈辱史,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軍侵華……在中國近代史上,科學救國思想無疑是愛國知識分子們最大的夢想,他們提出了用西方科學拯救中國的想法,夢想著通過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精神來實現中國的富強。
許地山先生的文章,就是基于這種思想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惰F魚底鰓》是抗戰(zhàn)后許地山先生的一篇小說,小說沒有了《春桃》的神秘色彩,反映的是具有悲劇色彩的抗戰(zhàn)主題。文章中許地山先生在主人公身上濃縮了很多愛國知識分子可敬的形象,讓我想起了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梁思禮、黃旭華、于敏、黃大年等等一批為國奉獻畢生精力的科學家。
小說的主人公雷老先生是一位執(zhí)著又可敬的先生,他兵工知識淵博。文章中70多歲的雷老先生是一個最早被派到外國學制大炮的官學生,回國以后國內沒有鑄炮的兵工廠,以致于他一輩子坎坷不得意。老先生教員當過一陣,工廠也管理過幾年,最后在離那個大城市被割讓的島上的海軍船塢做了一個小小的職工。雷老先生在船塢又學習了不少的新知識。盡管雷他刻意隱瞞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但他一口流利的英語,還是被一位軍官注意到了,他們懷疑他是奸細,所以老先生不得不離開了那家船塢。
雷老先生是一位兵器的發(fā)明家,但他的“死光鏡”(激光武器的原型)、“飛機箭”(導彈的原型)一類的利器最終沒有被當時政府所采用,他手里所抱的“鐵魚的鰓”(潛艇的氣體交換系統(tǒng))模型,是用來增強中國的海軍軍備,但最終也一樣沒有變?yōu)楝F實。
雷老先生沒有將自己的發(fā)明獻給軍事當局。最為可敬的是即便在困頓中,雷老先生也沒有把他自己設計的圖樣獻給外國軍隊,他把民族的利益得放在第一位,于是他辭了工,離開了那船塢。在戰(zhàn)亂的流亡中,他依舊懷抱著他的模型,守著他的夢想。
雷老先生的愛國思想,讓我想起了導彈之父梁思禮先生,梁思禮先生曾領導和參加多種導彈、運載火箭控制系統(tǒng)的研制、試驗。梁思禮先生在美國有一個好朋友林樺,他們都在美國留學。梁思禮先生選擇了回國,林樺選擇留在了美國。有人曾經問梁思禮先生對此有何想法?梁思禮先生的回答是:“他干的民兵導彈是瞄準中國的,我干的導彈是保衛(wèi)我們祖國的!”楊振寧看望身患癌癥的“兩彈元勛”鄧稼先院士時,對鄧稼先離開美國大為不解,鄧稼先院士說:“你永遠不會理解中國為兩彈研發(fā)的有功人員頒發(fā)20元獎金的的含義,這20元的意義遠遠大于你獲得的諾貝爾獎金的意義?!闭沁@樣一批像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梁思禮、黃旭華、于敏、黃大年……無數愛國知識分子無私的奉獻,才使中國屹立在世界強國之列。他們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真正的驕傲!
“船離港之后,黃直盼著得到他到廣西的消息。過了好些日子,他才從一個赤坎來的人聽說,有個老頭子搭上兩期的船,到埠下船時,失手把一個小木箱掉下海里去,他急起來,也跳下去了。黃不覺滿了幾行淚,想著那鐵魚的鰓,也許是不應當發(fā)明得太早,所以要潛在水底。”文章就這樣結尾了,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傷感與深思……
許地山先生塑造的雷老先生最終離開了那個時代,雷老先生帶著他未能實現的夢想,帶著他寄予心血的“鐵魚的鰓”,終是沉沒大海了。在對一個時代絕望的時候,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心痛?雷老先生懷抱著“鐵魚的鰓”毅然投向了大海,猶如屈原先生的最后縱身一躍,帶著大義與未實現的夢想和無盡的悲哀……
浩瀚的大海,曾經有雷老先生的夢,那個長長的夢戛然而止了。不過最終是黃旭華院士實現了雷老先生的夢想,也是許地山先生心中的夢想。
一個時代的印痕,留給我們許多思考。雷老先生和他的“鐵魚的鰓”沉沒大海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悲傷……
贊賞并學習了,遙祝筆豐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