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四季的故事】廣播電臺情愫(散文) ——散文
歲月倥傯,溯憶我與欒川廣播電臺結緣已有四十多年了。
欒川廣播電臺的前身是縣廣播站,毗鄰欒川第一中學魁丘山廟坡根兒。記得還在欒川縣城讀中學的時候,清晨聽見廣播響,如同聽到起床號。廟坡下邊有條水電渠,渠水常年汩汩流著。依稀記起某個下午,有個小孩獨自在渠邊玩耍不慎落水,恰有一個同學路過,看到小孩在水中掙扎,便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水中,將溺水小孩托上岸。這件事,我覺得雷鋒精神就發(fā)生在眼前,馬上寫了一篇表揚稿,送到廣播站。不料想,當天晚上廣播里就播發(fā)了這則消息,隨后還收到了廣播站的采稿單和一元稿費。班里同學知道我的文章上了廣播,頓時刮目相看,當時心里別提有多滋潤了。
真是“無意插柳柳成蔭”。自那以后,我便成了廣播站的??汀8羧钗迦ニ透?,偶遇編輯閑暇,還厚著臉皮當面聆教,一來二去,語文寫作水平漸有提高。提及曾經指導過我的站臺歷任編輯,至今耳熟能詳,魏純固、王忠夲、段學純、張玉峰、童偉等老師歷歷在目,縈記心上。特別是段學純老師,他是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不僅樂于義務輔導,還傳授寫作經驗,誨人不倦,摯情滿滿,二十年后竟抱著病軀為我即將付梓的作品集《筆緣》寫了千余言的《序》,其真知灼見令人折服。
寫作或是一種興趣愛好,我對這種愛好一發(fā)而不可收拾。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國家恢復高招后的第二年,我考上了河南省師范學院。在校學習期間,忙里偷閑寫了一篇散文游記《登老君山》,冒昧送已逾“知天命”的王忠夲老師過目,他真誠地提出了幾點意見,我虛心采納作了修改,然后壯著膽子投寄到《豫西文藝》編輯部,不久,作品刊登在該刊1980年第2期上。這篇文章首次披露了伏牛山主峰老君山亦名景室山的因由,在文藝界引起了反響,我因此小有名氣。師范畢業(yè)后,被組織部分配到欒川縣委從事通訊報道工作,與縣廣播電臺同為宣傳系統(tǒng),接觸更頻繁了,凡是我向省、市媒體投寄的稿子都第一時間送縣廣播電臺,電臺總是捷足先發(fā),曾經一個星期《全縣新聞聯播》節(jié)目里,每天都播有署名我特約通訊員的稿子。
以后數年間,盡管幾易工作崗位,但與廣播電臺的情愫依然綿綿。1988年,欒川人民廣播站與縣計經委聯辦“十年改革在欒川”征文大賽,我撰寫的《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方興未艾》入圍優(yōu)秀征文,縣廣電局長親自給我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另獎一個精美文夾;1998年,縣廣播電臺與人民銀行欒川支行聯辦“金融杯”征文活動,我撰寫的《扶貧開發(fā)鑄輝煌》被評為二等獎,征文評委會領導給我發(fā)了一個大紅包;2010年,縣廣播電臺與縣農經委、紀檢委聯辦“三農”廉政建設征文,我撰寫的《心底無私天地寬》和《百姓溫暖縈心頭》兩篇文章雙雙榮獲一等獎。
廣播電臺編輯慧眼識珠,對于一些有份量的稿件,經潤色推薦報送,陸續(xù)被洛陽人民廣播電臺、河南人民廣播電臺、河南經濟廣播電臺甚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播,其中散文《君山不墨千秋畫》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中原風光”欄目配樂播出;短消息《山綿羊啃斷窮根,牛蹄子踩出富路》獲河南省新聞報道標題獎;《發(fā)放扶貧款,竟收跑腿錢》被洛陽市廣播電視學會、洛陽市新聞工作者學會評為年度全市優(yōu)秀廣播電視新聞作品二等獎。
長期以來,收聽電臺廣播成為我的生活習慣。尤其難以忘懷的一幕發(fā)生在去年農歷大雪后的星期日。那天寒風習習,午飯后太陽勉強露出笑臉兒,鄰居大叔和兩個老太太掂著小凳子佇立我家門外臺階上,眼睛瞅著路口安裝的無線喇叭音箱。我欲趨近寒暄,還沒來得及打腔,剎時傳來廣播預報《讀書節(jié)目》,我聽得真切,將重播我寫的紀實文學《英雄村的蹊蹺事兒》,褒揚欒川縣英雄村王花讓文明之家的事跡。須臾低頭看,三位老人已經端坐穩(wěn)當,我情不自禁加入她們的行列,屏息聆聽起來。
隨著播音員感情充沛的柔美音節(jié),仿佛一股暖流穿過心扉,那甜美的音質伴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幾位老人聽得幾乎如癡如醉。這一幕深深烙在我的腦海。激動之余,次日專程到位于縣城十字街的廣電大廈向電臺杜紅改臺長報告當時收聽的情景。杜臺長面對贊譽溢出靦腆羞澀,直說是文筆好,至于自己播音不值得夸贊。其實,電臺廣播之所能感動聽眾,播音和內容相輔相成,這個道理無須爭辯,謙恭是一種人品美德,我心知肚明罷了。
我與欒川人民廣播電臺結緣幾十年,至今依然是忠實粉絲。杜紅改臺長見我執(zhí)拗鐘情,特意贈送一臺袖珍調頻數字收音機,并聘請擔任廣播電臺新聞監(jiān)督員。我知道這既是鼓勵,更是一種信任。憶往昔,不用揚鞭自奮蹄;看如今,人生難逢幾知己!既然與電臺結下深厚情緣,不妨持續(xù)堅持不懈,相信天道酬勤不是夢,終有時辰夢會圓的。
對寒霜傲菊文友揭“隱私”,大可不屑崇拜,相信功夫下到,天道會酬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