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詩意】文人薈萃話黃岡(散文)
黃岡位于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與鄂州隔江相望。黃岡具有兩千多年的建制歷史,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歷史上諸多文豪曾涉足過黃岡,為黃岡厚重的歷史文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黃岡本地,自古至今,更是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在圓夢中華的今天,因為追溯歷史文化,保護地方文化,發(fā)揚新時代文化,黃岡,就象一缸陳釀千年的老酒,越發(fā)散出醉人的醇香。
一、文人紛至
走遍黃岡,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像范仲淹落筆岳陽樓,唐詩人崔顥題詩黃鶴樓,王勃作序滕王閣等這樣的名勝古跡,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對黃岡歷史文化的的考究,特別是對歷史文人涉足黃岡所留下的足跡和傳說,更加激發(fā)后代人或?qū)ほ?、或考證的好奇感。
“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賢人”這是我最早知道關(guān)于孔子(公元前551-479)最簡單的傳說,再后來知道,正是這些弟子將他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編成流傳千古的《論語》。已成至圣先師的孔子,也許想象不到,一卷論語竟成了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根脈。
孔子為了傳播他至崇的儒家文化,與眾弟子周游列國。戰(zhàn)國時期的列國,群雄割據(jù),列國紛爭,并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接受孔子的思想。在魯國失意的孔子,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夢想,他從安徽鳳臺出發(fā),途經(jīng)麻城、新洲、團風(fēng),在團風(fēng)由水路前往楚國都城郢??鬃釉邳S岡沿途留下了夫子河、孔子河、孔嘆橋、回車埠、回車書院、問津書院等地名及歷史遺跡,至今這些遺存地還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孔子的傳說故事。
在這些傳說中,我覺得孔子在回車埠留下的故事非常有趣。相傳孔子周游列國入楚后,沿著楚黃古道,自北而南,駕牛推車而行,當(dāng)行至五云山下,遇一群孩子攔住去路。孩子們用石塊在路中央堆徹起一個小小的方城。有個名叫項橐的七歲孩子,坐在小城中,悠然自得,裝出一副城主的派頭??鬃右姞顔枺骸靶『ⅲ阍趺床槐茏屲囎??”項橐毫不驚慌,從容應(yīng)對:“自古以來,是城應(yīng)讓車,還是車應(yīng)讓城?”孔子聞之,無言以對??鬃酉萝囎叩健俺恰毕?,望著這位不同凡響的孩童,覺得蠻可愛,于是向項橐提出一串問題:“你知道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guān)?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huán)?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項橐不緊不忙地回答:“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guān),輿車無輪,泥牛無犢,木馬無駒,斫刀無環(huán),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無雌,枯樹無枝,空城無使,小兒無字?!笨鬃舆吢犨厯嵴?,連贊道:“善哉!善哉!”項橐一番智慧的回答,令孔夫子既難堪又敬佩??鬃記]難住項橐,只好回車繞行,怎知轉(zhuǎn)彎過急,車軸扭斷,不能前行。待請來木匠修好車軸,才繼續(xù)南行。這是個傳遍黃岡的傳說,使“回車埠”這個地名,有了可以考證的來歷。后人有詩為證:“回車埠上孔丘茫,童稚村姑妙語傷。惟楚有才驚雅士,嘆君無力愧蠻荒。天文地理陽春雪,湖海江河下里巴。千古笑談多少事,如今都在典中藏?!边@首詩提到了“陽春雪”和“下里巴”,這讓我想到,即使是一個文學(xué)大師,他的思想脈絡(luò)和創(chuàng)作思維,必須得看生活,接地氣,否則,深奧的“陽春雪”真的會被土氣的“下里巴”難倒。
望著戰(zhàn)國塵煙散去,又覺大漢風(fēng)云襲來。西漢年間,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公元前87)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范圍,使國勢強盛,可在執(zhí)政后期,因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扭轉(zhuǎn)日漸衰敗的國勢,相傳漢武帝劉徹曾祭祀過古南岳天柱山。漢武帝此番前往天柱山祭祀,作為太史令的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自然隨駕同行。途中經(jīng)過大別山時,漢武帝登上了大別山主峰,觀賞了大別山南北二側(cè)的景色,不禁感嘆道:“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之大,果別于他山也!”隨行的司馬遷將漢武帝此番感嘆之言記錄于史,于是,大別山名聲由此大振。這就是司馬遷落跡黃岡,給黃岡留下最顯要的歷史印記。
唐代先來黃岡的文人是著名茶學(xué)專家陸羽(公元733-804)。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而聞名于世,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鼻祖。陸羽足跡留遍全國,曾到過黃岡浠水的蘭溪,據(jù)楊繼經(jīng)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后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贝嗽娬f明唐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也曾到過浠水蘭溪。
送走一代茶圣陸羽,又迎來了醉酒詩成的杜牧(公元803-852)。在黃岡麻城的岐亭古鎮(zhèn),有一個風(fēng)景幽美,楊柳依依,小橋流水,樵歌牧唱的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賦的千古絕唱《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痹娭械摹靶踊ù濉本褪侵高@個村。
若論對黃岡文化影響最大的文人,應(yīng)數(shù)偉大的文學(xué)家蘇軾(公元1037-1101)。蘇軾是宋代文學(xué)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造詣極深。特別是他的詩作,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dāng)?shù)臀?,并無實權(quán)。蘇軾到黃州后,變得心灰意冷,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余之際,蘇軾帶領(lǐng)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皷|坡居士”和“蘇東坡”的別名便由此而來。今日黃岡市市區(qū)內(nèi)遺愛湖公園“遺愛十二景”的名謂,都與蘇軾謫貶黃州時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比如遺愛湖主景區(qū)“遺愛清風(fēng)”的名謂,就來自于蘇東坡《赤壁賦》中“有清風(fēng)隨來,水波不興”,“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句子。好一個“遺愛清風(fēng)”,今人可借這個“清風(fēng)”,執(zhí)念人間大愛,創(chuàng)清廉為政的清風(fēng),創(chuàng)社會文明的新風(fēng),創(chuàng)美好生活的新風(fēng)。
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北宋文學(xu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步其兄長蘇軾的后塵,沿贛水至黃州,與其兄蘇軾相聚,一道游覽了黃州,在黃州留下了《黃州快哉亭記》。這篇游記中說:“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鼻叭涫敲枋鳇S州段江水浩蕩之氣勢,句中的“張君夢得”是宋神宗年間的主簿官員,被貶黃州后,在蘇軾居地之南筑一亭,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上?,查很多資料,還未見黃州曾有“快哉亭”這樣的古跡。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他曾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黃庭堅的《子瞻詩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堅體,次韻道之》,是在黃州與蘇軾答和的一首詩。詩云:“?我詩如曹鄶,淺陋不成邦;公如大國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風(fēng)月笛,玉堂云霧煙;句法提一律,堅城受我降;枯松倒?jié)聚?,波濤所舂撞;萬牛挽不全,萬牛挽不前,公乃獨力扛。諸人方嗤點,渠非晁張雙;袒懷相識察,床下拜老龐。小兒未可知,客或許敦龐;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遍_首四句說他的詩沒有蘇軾那樣闊大的氣象。中間十二句寫蘇軾對他的賞識,同時表現(xiàn)他的傲兀性格,像倒在澗壑里的枯松,波濤推不動,萬牛挽不前的。結(jié)四句說他兒子或可以同蘇軾的孫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說他的詩不能同蘇軾相比。此詩可見黃庭堅既有謙虛的一面,也有持傲的個性。這次黃庭堅是否真的有意與蘇軾結(jié)親,是否真的結(jié)上了,好象沒人考證過。
在宋代,黃岡真是個吸引文人的地方,黃庭堅負氣走了后,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北宋書畫家米芾(1051年-1107年)背著他的文房四寶也來到了黃州。依據(jù)見于米芾《畫史》,其中言曰:“吾自湖南從事過黃州,初見公(蘇軾)酒酣曰:‘君貼此紙壁上’。觀音紙也,即起作兩竹枝、一枯樹、一怪石見與。后后晉卿借去不還?!敝袊嗣翊髮W(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系教授朱靖華《蘇軾簡明年譜》載:“元豐五年米芾、董鉞、綿竹道士楊世昌等來訪雪堂(蘇軾在黃州臨皋亭東修一堂屋,適逢降雪,遂名雪堂)。”這證明米芾真的來過黃州。
明代客籍大文人來黃岡的少有記載。查相關(guān)資料,發(fā)現(xiàn)明代思想家、文學(xué)家、國子監(jiān)博士李贄(1527-1602)曾寄寓黃安、麻城。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xué),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并受到熱烈的歡迎。據(jù)考證,李贄講學(xué)、著述的龍?zhí)端?、釣魚臺遺址,就在麻城柏子塔附近。
這些歷史文人在黃岡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傳說,更流下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傳說和作品,自然成了黃岡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和精神遺產(chǎn)。
二、人杰地靈
畢升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它為中國文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推動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有關(guān)畢升的籍貫及生平,歷來有很大爭論,有說他是安徽歙州人,也有說他是江蘇南通人,直到1990年秋,在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zhèn)五桂墩村睡獅山麓出土了一方墓碑,據(jù)考證,確為畢升的墓碑,由此,才論證黃岡英山是畢升的故里。
畢升是北宋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人,這個聰明的、愛動腦筋的工匠,因不滿雕版印刷的笨拙落后而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shù)。而當(dāng)時,這個最普通的工匠畢升,做夢也想不到他的一次靈感,一次印刷方法的悄然改變,卻成為印刷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成為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
作為畢升故里的英山人,為紀念這位偉大的發(fā)明家,專門修建了畢升紀念館,創(chuàng)建了畢升森林公園,將縣城最主要的大道命名為畢升大道,將唯一的一個大型廣場命名畢升廣場,將最重點的一所中學(xué)命名為畢升中學(xué),以畢升為創(chuàng)作原型的黃梅戲《布衣畢升》,也成為以黃岡文化名人為題材的重頭戲。畢升故里的英山人,善于發(fā)揮“名人”效應(yīng),將畢升這張牌,打得夠響亮。
偉大的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人。相傳李時代曾參加過明朝科舉考試,因為不滿當(dāng)時考試必須采取八股文格式,他毅然棄文學(xué)醫(yī)。明穆宗年間,皇帝頒詣?wù)麽t(yī)官,令各地選拔醫(y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yī)院就職,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李時珍任職太醫(yī)院前后,經(jīng)長時間準備之后,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他為了撰寫一部本草書籍,考古證今,翻山越嶺,訪醫(yī)采藥,足跡遍布鄂、皖、豫和贛等數(shù)省,歷經(jīng)27個寒暑,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達爾文稱其為“古代的百科全書”,“東方醫(yī)藥巨典”,李約瑟說:“《本草綱目》是草本系列的最高著作?!苯鹆臧妗侗静菥V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記憶名錄》,李時珍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為“世界文化名人”。
于楚黃古道尋蹤過歷史文人的足跡,又仿佛聽到大別山深處古寺鐘聲。文行于此,再說佛教。佛教也是一種文化,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建的佛教,流傳到中國后,便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它對中國的哲學(xué)、民間風(fēng)俗、文學(xué)和藝術(shù)都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黃岡這塊大地上,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三大高僧。
隋唐高僧,佛教禪宗四祖道信(580-651),生于永寧縣(今湖北武穴人)。他的一生大體經(jīng)歷了密懷齋檢、隨師修禪、附名吉州寺、傳法雙峰山幾個階段。年近半百時,道信應(yīng)蘄州道俗之請,渡江進入黃梅雙峰山。道信在雙峰山傳法三十余載,“諸州學(xué)道無遠不至,刺史崔義玄往而就禮”,荊州四層寺法顯、神山寺玄爽等許多法師前來參訪問道,門徒多達“五百余人”。以其所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傳授門徒。唐貞觀年問,唐太宗四度詔道信赴京,均辭謝不往,表現(xiàn)出隱居山林之志。
永徽三年(651年),道信把法傳衣給弘忍。道信死后,弘忍繼任雙峰山法席,領(lǐng)眾修行。其后,參學(xué)的人日見增多,他于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取名東山寺,成為東山法門開創(chuàng)者,后世稱他為禪宗五祖。
六祖惠能曾于黃梅得法。相傳有一天,一天,弘忍集合門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見地,以便付法?;菽苤懒?,作了一偈,寫在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焙肴贪l(fā)現(xiàn)了惠能的見地,便在夜間喚他進房,為他說法,付法傳衣,繼承了祖位?;菽艿玫轿遄婧肴虃魇谝吕?,繼承了東山法脈并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被尊為禪宗六祖的惠能大師,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