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歲月】蜀漢的人和(隨筆)
劉備從一個破落貴族到一方君主,能夠在亂世中建立自己的基業(yè),當然不會只是個演義中哭哭啼啼收買人心的所謂君子,更不是諸葛亮的提線木偶。事實上,諸葛亮也沒演義中那么神奇,他善于內(nèi)政,善于審時度勢,但并不擅長軍事。劉備平西蜀定漢中,都沒有諸葛亮的參與,諸葛亮只是平定了南蠻,北伐無一成功。定南蠻根本不值一提,魏吳都是一偏將就能震懾邊蠻,諸葛亮身為丞相,幾乎傾全國之力南征,不成功才怪。
蜀漢的建立,更多的是劉備的功勞,是將士們拼殺的結(jié)果。一個王朝的建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諸葛亮隆中對時,對劉備提出的建議是:北讓曹操占天時,東讓孫權(quán)居地利,將軍憑借人和向西發(fā)展倒是絕佳的指導方針,劉備也確實這樣做的。
劉備早年在北方,半生飄零,不是他不行,是因為北方有曹操這個克星。他依附袁紹,袁紹被曹操滅了;他奔到徐州,徐州也被曹操收入囊中;他和呂布合力抗曹,還是敵不過曹操,呂布被殺。他似乎成了災星,到哪曹操就跟到哪。隨著曹操統(tǒng)一北方,他南下到了荊州。當然,他沒有立錐之地,但不代表他沒有收獲,他最大的收獲就是得到了名聲,還有一眾忠心的將領。這是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后來諸葛亮提出、在蜀漢付諸實踐的人和的基礎。在荊州,曹操還是沒放過他,很快占據(jù)了荊州北部。這個時候曹操犯了一個大錯,沒有先平定荊州全境,而是迫不及待的兵鋒直指東吳。于是赤壁大戰(zhàn),曹操兵敗,劉備得到了寶貴的喘息機會,趁著近水樓臺,快速占領了荊州南部。所謂劉備借荊州,實際上就是這時候?qū)O劉的矛盾:劉備是自己占領的荊州,根本不是借;但赤壁之戰(zhàn)確實是孫權(quán)主導打敗了曹操,挽救了劉備,人家沒點好處,好處都讓劉備得了,自然也說不過去,于是劉備就口頭上答應了孫權(quán)。這也埋下了后來反目成仇的種子。劉備有了地盤,其早年積累的名聲開始發(fā)揮作用了,西蜀基本上是請求他過去的,劉璋引狼入室,臣子心懷鬼胎,但從劉備這個角度來看,他之所以能平定西蜀主要是靠他的人望,靠他獨特的個人魅力,軍事實力反而是次要的。
劉備的鼎盛期是在漢中之戰(zhàn)取勝之后。漢中之戰(zhàn),是劉備幾乎傾全國之力與曹操進行的一場大戰(zhàn),除荊州關羽力量外全部參與了。大戰(zhàn)耗時兩年有余,后來算是劉備取勝了,占據(jù)了漢中。劉備的取勝也不奇怪,漢中這個地方,是進攻西蜀的堡壘,對蜀漢的生死存亡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劉備幾乎是不惜一切也要得到這個地方。反觀曹操,也就是一塊地方而已,事實上,曹操退兵放棄漢中,也不完全是軍事上的原因,還有內(nèi)部政權(quán)不穩(wěn)等因素。為什么說劉備算是取勝,因為劉備空得了漢中之地,而漢中的人民早被曹魏遷入了內(nèi)地。
這個結(jié)果,是雙方都認可的最好結(jié)局:劉備從此經(jīng)營漢中,保證了西蜀的穩(wěn)定發(fā)展;而曹魏并沒有多少實際損失。這就像抗日戰(zhàn)爭中的武漢會戰(zhàn),名義上日本人戰(zhàn)勝了,占領了武漢,但國民政府最后是有組織的退卻了,實質(zhì)上也沒多少損失。
劉備能夠占領西蜀,占領漢中,這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本領了——他的馭人之術(shù),讓他在西蜀這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完美匯聚了人心。當然,這并不是他刻意為之,而是他本性使然。他對部下是寬宏大量的,而且頗具識人之明。當時的西蜀,有幾股勢力:本土派,西蜀本土勢力;東州派,原劉璋人馬;荊州派,實際上是劉備網(wǎng)羅的五湖四海的人才。荊州派肯定是占據(jù)高層,因為這些人都是各地精英,又對劉備很忠心,深得劉備信任。這么一個矛盾重重的政權(quán),終蜀漢始末,沒有出現(xiàn)大的政治動蕩,還不能說明問題嗎?反觀吳魏,均出現(xiàn)了非常大的政治斗爭,魏國政權(quán)都被顛覆了。能夠見識劉備寬宏的事例很多,僅舉一例:劉備夷陵大敗,退守白帝城,黃權(quán)無奈投降曹魏,當時曹丕問黃權(quán)家小怎辦,黃權(quán)直說無須多慮,劉備必不治罪。
確實也是,即便就在劉備夷陵大敗生命垂危之時,他都沒將自己的個人怒火發(fā)泄到這些投降之人身上,不但沒治罪,還供養(yǎng)了黃權(quán)家人,因為他知道黃權(quán)是無奈降曹的。這在古往今來那些大權(quán)在握視人命為草芥的帝王身上,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正是他的這種寬宏,蜀漢才擁有了絕對的凝聚力,才能在外有數(shù)倍于己的強敵,內(nèi)有重重矛盾的困境中圖存。后來,黃權(quán)之子黃崇也成為蜀漢的棟梁,為蜀國獻身了。
所以,終三國之世,蜀漢是凝聚力最強的政權(quán),后期蜀漢人才凋零時,曹魏降將成了蜀國最堅定的支柱;蜀漢投降別國的人,內(nèi)心都有著對蜀漢的認同感,廖化就從東吳又逃回了蜀漢并得到重用,孟達如果不是被司馬懿消滅,大概率也不會受到歧視。劉備的識人之明,體現(xiàn)在他提拔任用的人員上,當年白帝城托孤,應該是他和諸葛亮對蜀漢人才進行了討論,所以諸葛亮任用的人才基本是他提拔的班底,這些人都是德才兼?zhèn)涞囊粫r之選,確實也保證了蜀漢的平穩(wěn)安定。唯一兩人意見不一致的是馬謖,后來也印證了劉備的眼光。
盛極而衰,蜀漢的敗亡,來的也是那樣的突然。
就在劉備剛?cè)〉脻h中之戰(zhàn)的勝利,關羽在荊州同時展開了針對曹魏的軍事行動。這本是策應性的,可見關羽敏銳的軍事嗅覺??上У氖?,關張都沒有劉備那樣的肚量,而是驕橫跋扈。關羽襄樊之戰(zhàn)早期的成功在演義中被夸大了,說什么名震華夏,曹操都要遷都以避,那純粹是扯淡。曹仁雖然情勢不妙,但依然牢牢控制著樊城,關羽只不過打敗了于禁的救援軍隊而已,徐晃帶領的第二批救援軍隊來到以后,關羽就沒能再有什么戰(zhàn)果。他和張飛一樣,都是因為手下的出賣而敗亡,就可以看出他們和劉備的差距,變相說明當時兄弟結(jié)義時,為什么大哥是劉備而不是他們了。人和,說出來容易,但卻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劉備能做到,關張則做不到,成了讓蜀漢警醒的反例。
蜀漢的兩次政治風波,一個是楊儀和魏延的爭斗,這其實是兩人之間的斗爭,說魏延謀反那是不可能的。魏延是深得劉備信任的大將,雖然地位不如五虎將,但實際職務卻是漢中太守,當時劉備選任漢中太守時,世人總認為關羽在荊州,那漢中就應該是張飛,誰也想不到劉備居然提拔了魏延。而魏延也確實不負重望,一直牢牢控制著漢中,捍衛(wèi)著蜀漢政權(quán)。按現(xiàn)在的說法,他就是軍階低但職務高的典型,是名副其實的軍中大佬,其實際地位可以說僅次于關羽。只可惜,諸葛亮并不看重他。諸葛執(zhí)政后,他憋屈了那么多年,終于得到諸葛死去,蜀漢人才凋零,該輪到他一展報負了,可楊儀這個后生居然繼續(xù)欺壓他,他不反抗才怪。而且,如果他真心謀反,應該是叛逃到魏國才對,而他卻是向南,應該是找劉禪評理的,就這樣被認定為謀反殺害了。
還有一個是彭羕案。這個人是個狂悖之徒,早期劉備很賞識他,后來因為諸葛亮不喜歡他,多次進諫,劉備逐漸疏遠了他。于是有次他遇到馬超,跟他說:“你主外,我主內(nèi),大事可定?!瘪R超嚇死了,趕緊告發(fā)。其實,馬超在蜀漢的地位比較尷尬,他本是一方諸侯,威名赫赫,潼關之戰(zhàn)差點殺了曹操,平西蜀時也是他來到城下,劉璋嚇得直接投降了。這樣的人,哪個君主不防著點,所以,他在蜀漢,地位被捧得很高,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勸進的人里面,他是位列第一的,甚至在諸葛亮之前。但他卻一直被視為圖騰鎮(zhèn)守西涼,手下實際并無多少兵馬。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尷尬處境,不敢要兵權(quán)。這樣的人,聽到彭羕這樣的話,敢不上報嗎?其實,彭羕的話或許是想造反,或許就是和一個同樣失意的人發(fā)發(fā)牢騷,說如果重用你我,蜀國肯定會更好的意思。彭羕下獄后還上書諸葛亮表達自己對蜀國前途的思考,只可惜諸葛亮不待見他,還是以謀反罪殺了他。這就是蜀漢僅有的政治風波。
蜀漢的人和,源自劉備,傳給諸葛亮,包括后期的劉禪。劉禪不像演義中那樣是個傻瓜,他能信任諸葛亮,君臣無隙,是要有很大的肚量的,這點頗有乃父之風。其實,劉備白帝城托孤時,選擇的不僅是諸葛亮,還有李嚴,其實已經(jīng)說明沒多少人可選了。當時,關羽、張飛、法正、龐統(tǒng)已死,趙云只是侍衛(wèi)隊長,黃忠已老,魏延只知軍事,馬超從未得到信任,除了諸葛亮,確實已經(jīng)沒有人選。即便如此,還設置了李嚴為副。后來諸葛亮罷黜李嚴一家獨大時,劉禪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猜疑,一般君王是做不到的。諸葛死后,劉禪立即廢相,讓手下相互制衡,足見他不是個政治白癡,而是有著很高的政治智慧。即便如此,終他之世,用人不疑,從不插手下面人員的具體事務,才有了群臣的肝腦涂地。這是他繼承乃父遺風,也是蜀漢能夠始終保持如一的人和基礎。
蜀漢的投降,不是劉禪沒有血性,而是劉禪知道,蜀漢終究是以一隅敵天下,遲早要敗亡的,諸葛丞相的百般努力,其實已經(jīng)讓百姓苦不堪言,早些投降只是不愿讓百姓受苦而已,這是他偉大的仁心。所以,蜀漢以人為本的人和思想,是貫穿整個政權(quán)始終的,是歷代政權(quán)的唯一。
蜀漢的滅亡,真的非人之罪。蜀漢雖說三分天下,但居民總戶數(shù)不足百萬,曹魏是四百多萬,東吳是二百多萬。在冷兵器時代,人口就是生產(chǎn)力,也是戰(zhàn)斗力。所以諸葛亮執(zhí)意北伐,是因為他明白蜀漢后勁不足,兵員不足,人才儲備不足,只有趁他們這一代天下英才都還在世時多撈點地盤什么的,蜀漢才有存活的希望。確實,到了三國后期,曹魏東吳名將層出不窮,蜀漢就剩了姜維夏侯霸這兩位曹魏降將在苦苦支撐大局。
不過,姜維倒是最后一次印證了蜀漢的凝聚力——即便蜀漢已經(jīng)滅亡,皇帝已經(jīng)投降,他獨木難支,還是心向蜀漢,試圖復國。試看歷史上的所有政權(quán),哪一個不是樹倒猢猻散,而一個降將在君主已經(jīng)投降以后,不是跟著投降,或者打著復國的口號自立,而是真正做著復國的努力,足見蜀漢這個政權(quán)的凝聚力。在諸葛亮以戰(zhàn)為先的戰(zhàn)略下,蜀漢的百姓其實生活很苦,但他們毫無怨言的崇敬諸葛亮,至今武侯祠香火不絕——成都到西安的高鐵票就是263元,是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的那一年,這一段現(xiàn)在就幾個小時的路途,諸葛亮耗費一生心血都沒走完。成都人沒有想到諸葛亮帶給他們的痛苦,而是充滿了對丞相的愛戴和悲憫,這正是蜀漢人和最好的寫照。
歷史的烽煙早已散去,今日我們再看蜀漢的人和思想和作風,猶能得到很多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