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獎】甜甜蜜蜜吃湯圓(散文)
湯圓,也許是南方最常見的一種面食,歷史悠久,源于秦漢,興于隋朝,延伸至今。逢年過節(jié),北方人吃水餃,南方人吃湯圓,已形成了一種習俗。
我也喜歡吃湯圓。去年冬至那天,妻子早早起來,不辭辛苦地為我們包了湯圓,我很是欣喜。湯圓的餡是豬油、芝麻和綿白糖,是市面上很常見的一種。但在這之前,我曾經(jīng)跟妻子說,冬至吃湯圓完全沒問題,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習俗,但自己就不必動手包了,因為既要揉面,又要準備餡料,太麻煩,你就到超市買點速凍湯圓算了。妻子當時白了我一眼,說,那不行,自己動手包湯圓,是老媽生前定的規(guī)矩,這么多年沒破,你想給破了?再說,速凍湯圓的味道,能和手工包的一樣嗎?我這才如夢方醒。是呀,自己動手包湯圓,確實是母親生前關照過的。母親曾經(jīng)不止一次說過,你們平時吃速凍湯圓,我不反對,因為你們要上班,沒時間包湯圓,但冬至和大年初一,以及元霄節(jié),你們必須自己動手包湯圓。
湯圓,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圈里到處可見,除了自己動手包外,各家超市食品店到處都有賣,且品種非常豐富,什么時候想吃,就買上幾包回來煮。然而,在物資十分匱乏的年代,你想吃一碗湯圓,那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平時根本沒有吃,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有指望。
包湯圓離不開糯米粉,而糯米粉在那年代,市場上根本就缺乏。雖說有關部門每逢春節(jié),都會給每家每戶配幾斤糯米,但想要糯米粉,就必須自己親手加工。我記得小時候,母親為了全家人過年吃上湯圓,不惜辛勞,從揚州老家弄來一只小石磨,從小年夜前一天開始,每晚推磨糯米粉,每天都要磨到很晚。到了我上學那年,懂點事了,就會幫母親推一會兒石磨。在我眼里,推石磨可是個累活,那時候,我只推了一會兒,就感覺胳膊就酸痛得不行,以至于堅持不下去,最后還是由母親來完成。后來,母親聽鄰居說,同濟大學附近有一戶農(nóng)家,家里有舂米設備,自己可以去舂米,只需要支付五毛錢使用費。母親很高興,因為舂米相對來說,要比推磨省些力,也來得快些,于是就動了去舂米的念頭。然而,到了真要去舂米的那天下午,天空突然下起了雪,漫天飛雪,竟然去不了了。母親頓時焦急起來,因為舂米時間是預約好的,舂米的人很多,如果不去就會錯過,錯過就意味著過年吃不上湯圓。怎么辦?這時候,大哥從外面回來,見這情況,就跟母親說,舂米的事情不用她操勞,我們四兄弟就行。原來大哥是想趁我們放寒假都在家,動員我們一塊去舂米。母親起初不肯,怕我們完不成,也擔心路不好走。最終,大哥還是說服了母親,動用家里的一輛人力車,將一桶糯米、臉盆、篩子等用具搬上人力車,冒著大雪,我們拉著人力車出發(fā)了。同濟大學附近的那家農(nóng)戶,離我們家不算太遠,如果用現(xiàn)在的小電驢,騎過去大概只要二十來分鐘,可我們是拉著人力車走過去的,外面又下著大雪,所以,我們用了將近一小時才趕到。幸虧我們沒有遲到,但到農(nóng)戶家時,我們兄弟四人都已成了雪人。
這家農(nóng)戶只有一個腳踩的石碓,它由石臼和碓頭組成,石臼用于盛放糯米,碓頭用于踩砸石臼,從而使糯米加工成糯米粉。我們兄弟四人,輪流站在橫條板上,左一腳右一腳地輪番踩踏。雖然有點累,但都很興奮,終于在傍晚時分,我們完成了糯米粉的加工任務。當我們拉著人力車回來,天色已經(jīng)暗了下來,母親站門口迎接我們,臉上樂開了花。
母親給我們包的是芝麻湯圓,說是芝麻湯圓,其實包含了豬油和白糖,三缺一不可。這種湯圓,也叫寧波湯圓,是母親跟一位寧波阿婆學來的,寧波湯圓皮薄餡多,非常好吃。每逢春節(jié)臨近,母親早早到菜場買來一大塊板油(豬油),用鐵鍋熬成白花花的油,然后裝在大口瓶里,讓它自然凝固。等這完成后,她又買來黑芝麻,洗凈晾干,放在石磨里研磨,磨得非常細,最后再與綿白糖拌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大年初一早上,給全家人包湯圓。
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是我們兄弟姐妹最盼望的時候,因為吃了一年的泡飯,總算可以吃上湯圓了。我們早早在門口放好鞭炮,提前坐在了小桌旁邊,眼巴巴地望著母親煮湯圓。湯圓煮熟后,母親會給我們每人盛上六個湯圓,因為寓意著我們兄弟姐妹,能在新年里六六大順。芝麻湯圓的大小,大約像乒乓球那樣,然而,有一年春節(jié),我們發(fā)現(xiàn)母親煮的一鍋湯圓里,竟有大有小,給我們吃的湯圓像乒乓球那么小,她和父親吃的湯圓,卻有“獅子頭”那么大。我們兄弟四人對此并沒有放在心上,總以為大人就應該吃大的,小孩就應該吃小的,天經(jīng)地義。然而,尚幼的妹妹不懂事,噘著嘴要跟母親換,母親不肯換,她非要去搶。最終將母親碗里的湯圓,蠻橫地夾到自己碗里。這一夾,湯圓頓時露餡了,我們看見湯圓里流出來的,竟然不是什么豬油芝麻,卻是青菜餡。原來,這一年春節(jié),國家因經(jīng)濟困難,發(fā)的票證減少了一些,因此,包寧波湯圓的餡,也只能相應減少。為了讓我們吃上寧波湯圓,父母寧愿自己吃青菜餡的湯圓,也不讓我們受委屈。至今,每當想起此事,我們兄弟姐妹就會淚流滿面。
煮湯圓最忌諱破皮,因為完整的湯圓,寓意著團圓與圓滿,象征著祥和,希望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能和和美美,幸福安康。如果湯圓煮破皮了,一年會很不吉利,這是母親在家常跟我們嘮叨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家每年春節(jié)的湯圓,都是由母親親自包、親自煮,從來不用我們幫忙。然而,有一年發(fā)生了點意外。記得八三年的大年初一早上,父親見母親包好湯圓后,卻遲遲沒煮,有些等不及,便擅自煮起了湯圓。他以為煮個湯圓很簡單,沒想到起鍋時,一鍋湯圓竟煮破了五個,黒乎乎的芝麻餡流了一鍋。母親從外面回來,見此景,氣得臉通紅,但忌諱年初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她只得憋著氣,將破皮的湯圓撈起來扔在一邊,不許我們吃。等到過了年初一,母親才將父親狠狠數(shù)落了一頓。
自從改革開放后,吃湯圓,再也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制作湯圓的材料和方法也多了起來,母親不再需要用石磨研磨糯米粉。但她仍堅持每年的三個節(jié)日,給我們兄弟姐妹包湯圓,直至我們各自有了小家為止。
母親那時候,給我們包的湯圓餡,都是單一的豬油黒芝麻加綿白糖,沒有任何變化。有一年春節(jié),我忍不住問母親,為啥不能換換其它口味的湯圓?甜的我們都吃膩了。母親說,平時你們想換其它口味,我沒意見,但過年必須吃甜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甜甜蜜蜜的有啥不好?我們這才明白母親的用意。是呵!母親這輩子沒少吃苦,解放前,嘗夠了顛沛流離的苦生活,解放后,又含辛茹苦地拉扯我們兄弟姐妹5人長大,沒過一天舒坦的日子。所以,她希望我們不要再像她那樣受苦,真摯祝福我們的生活,像吃湯圓那樣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