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荷·獎】馬跳澗之行 (散文)
九十年代末,就是在九江那年發(fā)大水之前,我曾經和外婆家老表,一起跑過一段時間獅山至九江的班車。從獅山鄉(xiāng)出發(fā),經過中館鎮(zhèn),再到鳴山七里橋,乘客總是問,到了馬澗橋嗎?
6月7日,隨同景德鎮(zhèn)市“都昌人與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發(fā)展”文史調研的徐桂珍學者(主任),方仁川瓷雕師,在景德鎮(zhèn)市開展活動的人文研究所方李莉博士,還有摩羅博士,宣傳部原汪國山汪部長,鄱陽湖文學研究主編明然先生等,由鳴山鄉(xiāng)領導陪同一起探訪過的馬澗橋。
這段時間,一座橫跨在沅頭港上空的拱形青石橋,青磚黛瓦,以及橋上一側,一間間擺放著佛像的神明前,燭光閃閃,澗上有橋,橋上有寺,寺在橋上,澗上有橋、有寺,又有人行道的唯美畫面,世間少有的寺廟與橋互為一體的奇妙、完美組合,時常在腦際縈繞迂回,跨越時空,穿越到元末明初,群雄逐鹿,為了一統(tǒng)天下而爭戰(zhàn)的朱陳對決歲月。
剛剛打下南京,“緩稱王”的朱元璋,和在湖北已經稱帝,且聲勢潔大的陳友諒,大戰(zhàn)鄱陽湖十八年,留下諸多驚心動魄的傳說。
起初,多次被陳友諒打得丟灰棄甲的朱元璋,同樣被追至這條從大港澗里起源,一路流經鳴山這條橫跨東西,匯聚鳴山深處九山之水,流經源頭港,再經土塘馮家坊進入浩瀚鄱陽湖的鳴山澗,阻住了朱元璋的出路,后面活捉朱元璋的喊殺聲越來越近,朱元璋緊緊地攥著手中的疆繩,雙腳夾緊馬肚,望著深不見底的鳴山澗,心想,此澗乃天將亡我也!不由得雙目一閉,雙腳一緊,頓時耳邊虎虎生風,騰云駕霧似的,等到把雙目一打開,回頭一望,只聽到對岸撲通撲通聲不斷,來不及收住馬疆繩的陳友諒部下追兵,一個個掉進了澗里,葬身魚腹;而他自己卻從澗的北岸,乘馬飛到了澗的南岸,逃出了生天。
等到朱元璋蕩平了天下群雄,建立了大明,立馬封鳴山這條澗為“馬跳澗”,并建橋、立寺一座,四季享祭,從此明德寺內香火綿延。一座蘊含大明厚重歷史文化底韻之橋,馬澗橋從此誕生,并且伴隨著開創(chuàng)大明一統(tǒng)朱皇帝縱馬一躍的美麗傳說,也延續(xù)至今。
我跟隨著馬澗橋誕生時空再次穿越,思緒又飛到東漢末年!看過小說《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蜀國皇帝劉備曾棲身荊州劉表,遭劉表妻舅蔡氏和小兒子算計,準備謀害之時,逃跑時也曾大呼坐騎“的盧,的盧”,結果一攝白毛妨主的“的盧”,硬是面對洶涌澎湃的檀溪,居然大發(fā)神力,一躍而起馱著未來的蜀主劉皇帝,跳過了檀溪這道生死鬼門關。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和朱皇帝“策馬揚鞭過馬跳澗”,歷史和傳說竟是如此的巧合與相似。得民心者,連馬都能奮發(fā)神力相助。
傳說這座青石橋上建筑,以前是木制結構,分上下五層,幾經戰(zhàn)亂,毀了又建,建了又毀。如此屹立在此的是磚木結構。一色青磚,古色古韻,寺內紅燭、余韻繚繞,我在橋上來回了多次,總想尋覓些七百多年前朱皇帝的點滴舊蹤。
那怕是一點點都行,當我從南面向北面走過去的時候,仿佛喊殺活捉朱元璋的聲音驟起,一時戰(zhàn)馬嘶鳴,氣場蕭殺,可是等到幾聲撲通撲通之后,一切又歸于平靜,一個遙遠而又開創(chuàng)大明江山的聲音,從遠古傳來,“天助我也!”
這座澗就叫馬跳澗,馬跳澗上的這座橋,一座曾拯救過一位開創(chuàng)大明王朝的帝王之橋——朱皇帝危急時刻渡過生死劫的馬澗橋。
參觀完馬澗橋,我們一行來到了座落在馬澗橋畔的馬澗社區(qū)。在社區(qū)主任的向導下,我們來到了社區(qū)閱覽室,書架上滿滿的書,一本本,一頁頁,無不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傳統(tǒng)文化,新時代文化,走進社區(qū)的馬澗文化;書法室內,一幅幅社區(qū)作品,行、草、楷,真的會顛覆你的認知水平,這難道是鄉(xiāng)村——村一級的書法文化嗎?
我們一行還在社區(qū)村民代表議事室里,從民間挖掘,聽取八十多歲,近百歲村民,講述從鳴山走出去的都昌人,在景德鎮(zhèn)從事瓷業(yè)的歷史文化故事。
我們一邊聽著都昌鳴山人的瓷業(yè)史,一邊講著馬跳澗朱皇帝的傳說,還有幸聆聽方李莉博士把個人命運、同歷史使命、以及時代責任和擔當融為一體,極具中國心情懷,站在家國高度的一席話,深受感動;她用世界格局眼光,對中國城市、鄉(xiāng)村發(fā)展前景,這百年一遇的好時代,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期間鄱陽湖文學研究主編明然先生,原縣委宣傳部汪副部長,市作協(xié)副主席徐觀潮,鄱陽湖文學研究院占良生先生等,都一一分享了自己對國家美好前景的展望,并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以及對家國的無限熱愛。
這是近年來,最純樸、最真誠、文化層面最高檔、最深境界的一次隨席聆聽。一個人,那怕就是一個普通人,只要把個人理念,個人行為與家國視為一體,都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和偉大情操。
“深山澗里讀書,不如馬澗社區(qū)聽話?!贝舜务R跳澗之行,調研景鳴兩地陶瓷文化、探覓馬跳澗文化傳說,參觀馬澗社區(qū)文化、聽方博士講家國文化,還有鳴山有機茶文化,于我開了眼界,長了知識,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馬澗橋這條澗的歷史文化,這條過去連接都昌人與上饒景德鎮(zhèn)之間的航運之澗,它見證了歲月更替,歷史變遷,但是不變的是,馬澗橋因朱皇帝元璋而得名,同時馬跳澗也曾是一座成就大明朱皇帝的生死之澗。
看如今,陸路交通四通八達的太平盛世,馬跳澗兩岸樓房街舍,鱗次櫛比,修砌一新的馬跳澗,也和馬澗橋一樣,成為了人們旅游,懷古的景點。
謝謝,重陽快樂!一起祝天下老人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