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尚書》《禮記》虔讀記(雜文)
《尚書》《禮記》是“四書五經(jīng)”之經(jīng)典,之前僅是知其名而疏其實,乃至望而生畏,從沒有真正閱讀過。越是神秘越是向往,故而下了很大決心,做了一些必要的功課,購買了《爾雅》《說文解字》工具書,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然后,很虔誠地啃讀了一遍。盡管不甚理解,但腦海里還是能留下“大概其”的痕跡。
上篇
先記下對《尚書》的認識?!吧小痹谶@里大體有兩層意思,“上古”、“崇尚”,因此《尚書》可理解為“上古的史書”,包括虞、夏、商和周四個朝代,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計有五十八篇,是一部追述古代時政的文章匯編。早年讀《三字經(jīng)》背過“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边@幾句,當時并不知其意。讀了《尚書》才算明白,原來這是《尚書》的六種文體,即“典、謨、訓、誥、誓、命”,全書按照這六大文體,分類記述了上古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言行。典,記述當時的典章制度、帝王言行或事跡,是立國的基本原則,成為后代常法,如《堯典》《舜典》;謨,即策略、規(guī)劃,記述君臣的謀劃和議論,大體屬于治國策略,如《皋陶謨》《大禹謨》;訓,記述訓導訓誡言詞,如《伊訓》;誥,國君發(fā)布的施政文告或告諭,如《湯誥》《酒誥》;誓,誓詞也,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辭或臨戰(zhàn)前勉勵將士的誓言,如《牧誓》《湯誓》;命,類似命令,帝王頒布的詔令冊命,如《顧命》《文侯之命》??傊?,全書正如司馬遷所概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妒酚洝ぬ饭孕颉吩唬骸啊稌酚浵韧踔拢书L于政;是故《書》以道事?!奔础渡袝酚涊d了古先王的事跡,是用來指導政事的。明代王陽明的《尊經(jīng)閣記》也曾說:“《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這部經(jīng)書是記錄我們心中的紀綱政事的經(jīng),是“經(jīng)書之經(jīng)”。由此可見,《尚書》蘊含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基因和生存智慧,被尊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諸學之始”當之無愧。
讀古文不像讀當代白話文“一目十行”,《尚書》尤為難讀。據(jù)資料介紹,《尚書》包括“今古文”兩種,其中有20多篇疑為仿古文,讀起來也不太難理解。真正難懂是《今文尚書》,翻開書的前兩篇,《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薄端吹洹罚骸霸蝗艋?,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比绱宋难?,字生僻詞晦澀,佶屈聱牙,拗口深奧,只能靠查辭書看釋譯,翻來覆去,耐心啃讀。即便如此,仍是糊里糊涂、一知半解?!抖Y記·經(jīng)解》曰:“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這就是告訴人們,只有開明通達、博古通今而又不浮夸,才算深刻地理解了《尚書》。由此看來,我離這個要求,差的實在太遠了!
讀后我能理解到的有這樣幾點,不妨記下:
一是滄桑的上古歷史。書中所有文章歷史久遠、內(nèi)容龐雜、時間跨度長、跳躍性大,包含了距今約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間的虞、夏、商、周朝代,簡約地反映了上古時期的天文、地理、哲學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記述了炎、黃、堯、舜、禹、湯等若干個先祖帝王的身世和事跡,尤其是堯舜禹湯分別建立的唐國、虞國和夏、商、周朝,成為中華文明發(fā)展的一個個里程碑。這些帝王也被后代視為偉大的君主和圣人,甚至演繹為上古神話?!秷虻洹吩唬骸澳嗣撕停瑲J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也就是說,從堯開始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guī)律,制定了歷法,告訴人們依照時令節(jié)氣從事生產(chǎn)活動?!队碡暋纺锁櫰拗?,不僅記錄了“大禹治水”的艱辛,還載有我國區(qū)域“九州”的劃分,并對地理物產(chǎn)、土地等級、土壤情況等作了較為詳細的勘測、記錄,依此確定了賦稅繳納的標準?!稖摹酚涊d了商湯在民眾的支持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后來商紂殘暴,民心喪失,又被擁有民心的周朝所取代?!侗P庚》《洛誥》等篇記述了朝代更迭而遷都建邑的艱辛,為中華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基礎(chǔ)?!逗榉丁菲斄辛恕按蠓ň耪隆?,包括政務(wù)事項、執(zhí)政作風、執(zhí)政準則、執(zhí)政方式,成為當時的“統(tǒng)治大法”,還總結(jié)了“五行”“歷法”“氣象”“占卜”“五?!钡?,正好吻合了《易經(jīng)》“九五,飛龍在天”的“九五之尊”。
二是凸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五子之歌》篇里一句名言,原典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百姓可以親近而不可看輕,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才會安寧。這方面的論述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克明俊德、重農(nóng)裕農(nóng)、慎罰寬民、憂勞逸戒等。如《大禹謨》說,“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強調(diào)政治的道德性和以民為本的理念,?旨在通過良好的政治實踐來養(yǎng)護和提升民眾的生活質(zhì)量,要珍愛生命的美德,合于民心民意。又曰:“稽于眾,舍己從人,不虐無告,不廢困窮?!狈彩露伎疾烊罕姷囊庖?,放棄自己不正確的意見,聽從別人正確的意見,為政不虐待貧困的窮人?!陡尢罩儭吩唬骸霸谥耍诎裁?。安民則惠,黎民懷之”,重視知人善任,安撫百姓,給百姓以恩惠,這就說明自上古以來就意識到“民”的重要性,注重民力,造福民眾?!逗榉丁菲獙ⅰ笆场狈旁诹恕鞍苏敝祝w現(xiàn)了“食為政首”的執(zhí)政理念,這不僅是生存之道,還蘊含著國家穩(wěn)定、人民幸福之基礎(chǔ)?!短┦摹菲唬骸拔┨斓厝f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币馑际翘斓厣B(yǎng)了萬物,而人則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強調(diào)了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這不僅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人類對于自身在自然界中的自豪和自信。
三是宣揚崇德慎刑。全書儒家思想十分明顯,圍繞推行“仁政”主張“以德輔刑”。《堯典》篇贊美堯帝,“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實現(xiàn)了“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本褪钦f,堯帝發(fā)揚大德,是非辨明,使各個氏族和睦相處,進而又協(xié)調(diào)萬邦諸侯,使天下眾民友好和睦起來?!短┦摹吩?,“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要求執(zhí)政者一心一德建功立業(yè),讓人民長久安定?!断逃幸坏隆菲€提出“德大于天”的觀點,曰:“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彼赋龅氖?,上天難信,天命無常。經(jīng)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經(jīng)常,九州就會失掉。德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吉利;德不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兇險。《洪范》中的”“五?!辈粌H追求福祿壽祥,還特別提出“曰康寧,攸好德”,弘揚健康平安、遵行美德,這是難能可貴的。
《呂刑》篇提出“祥刑”思想,主張不濫用刑罰、廢除酷刑,強調(diào)德教。曰:“有邦有土,告爾祥刑。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今往何監(jiān),非德?其罪惟均,其審克之!”君主告誡諸侯臣士,要少用刑罰、注重德教,安定百姓要依靠德才兼?zhèn)涞馁t人,使用刑罰要敬畏慎重,詳細察實,公平審理?!洞笥碇儭诽岢?,“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币馑际钦f,刑罰不牽連子女,而獎賞卻延及后世;對偶然的過失,再大也給以宥赦,對明知故犯的罪惡,再小也處以刑罰;罰罪有疑問就從輕發(fā)落,賞功有疑問卻從重給獎;與其殺害無辜的人,寧可犯不執(zhí)行常法的過失。這樣將“祥刑”融洽到百姓心里,人民就能守規(guī)矩,不再觸犯法紀。
四是重視修身教化?!渡袝芬詴r政文獻為主體,但不乏修身養(yǎng)性的警戒教化,有很多詞匯相當經(jīng)典,至今流行。比如,《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君陳》“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周官》“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惟克果斷,乃罔后艱?!薄陡尢罩儭贰吧髫噬?,修思永”,并對修身提出九種標準:“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耙馑际?,為人處世要寬宏而又嚴肅恭敬,柔順而又有主見,謹厚而又莊重嚴肅,多才而又做事謹慎認真,馴服而又剛毅果斷,行為正直而又態(tài)度溫和,簡易而又方正,剛正而又篤實,堅強而又合宜!等等,這樣的警句很多,教義深刻,易懂易記。同時,還極力反對追求奢侈、貪圖享受?!洞笥碇儭贰柏栌斡谝荩枰跇??!薄短┦摹贰皹涞聞?wù)滋,除惡務(wù)本”,《仲虺之誥》“不邇聲色,不殖貨利?!薄毒普a》通篇論述“湎酒誤國”,勸誡人們慎酒,“無彝酒,德將無醉?!庇绕涫菍Ω骷壒賳T要求非祭祀非敬父母“不腆于酒,剛制于酒?!边@些警戒,即便在當今也是有教育意義的。
下篇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儒家對“禮”如此看重,“禮”到底包括哪些內(nèi)容?古時的“禮”與現(xiàn)代的“禮”有何異同?我?guī)е蓡栭喿x了“十三經(jīng)”的“三禮”,包括《禮記》《周禮》《儀禮》。接下來,再談?wù)勎易x《禮記》的認識。總體感覺,同樣是“經(jīng)書”,《禮記》要比讀《尚書》易懂些,內(nèi)容上?更多地關(guān)注于禮的規(guī)范和儒家倫理道德理念,感覺上更接地氣,其中有許多關(guān)于學習、教育、生活、修養(yǎng)身心和為人處世的道理,精辟深刻,不無教益。
《禮記》含49篇文章、近10萬字,其中《大學》《中庸》被單獨析出來又成為“四書”的組成部分,之前我曾讀過,其思想性確實較其他篇章更明顯。依我的理解,《禮記》作為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其文章如果按照文體分類,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議論文:主要是闡述禮義、宣揚儒家思想,其特點是“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每篇都是論證透辟,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并采用了多種說理手法。其中還可以分為“通論”和“專論”,“通論”主要是對“禮”的理論性進行論述,在社會和、人性層面上,闡釋了與“禮”有關(guān)的儒家思想,小至修身,大到治國,可謂是全書的精華,如《曲禮》《禮運》《經(jīng)解》《哀公問》《學記》《儒行》等;“專論”是詮釋和考證古禮,講述“冠、婚、喪、祭、鄉(xiāng)、相見“六種禮儀”的意義、作用,如《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二是說明文:詳細解釋了各種禮儀禮制的規(guī)范規(guī)矩,包括很多篇章是對《儀禮》的解說,其說明繁縟瑣碎,諸如君臣、父子、夫婦相見之禮,飲食、灑掃、言語、應對之法,朝聘、會盟、交友之儀尤以喪祭禮為繁,等等,無不備載于文字。如《王制》《內(nèi)則》《喪服》《祭法》《奔喪》《問喪》等。《冠義》篇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意思是說,人之所以成其為人,在于有禮義。禮義從哪里做起呢?應從舉止得體、態(tài)度端莊、言談恭順做起?!痘榱x》篇曰:“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边@是規(guī)定禮的基本原則:在眾禮當中,冠禮是禮的開始,婚禮是禮的根本,喪禮、祭禮最為隆重,朝覲、聘問最尊敬,射禮、鄉(xiāng)飲酒禮最能體現(xiàn)和睦。三是記敘文:這一類敘事性較強,有完整的敘述情節(jié),?除對各種禮節(jié)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之“禮”的生活實踐,如流傳很廣的“不食嗟來之食”“苛政猛于虎”等,主要篇章有《檀弓》《雜記》《仲尼燕居》《孔子閑居》等。
以上是讀《禮記》的感性認識,如果從內(nèi)容上講,竊以為,這里的“禮”并不是單純的禮儀禮俗,而是包含了“修身立業(yè)”的規(guī)范規(guī)矩,更多的是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等,多層面反映了儒家關(guān)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精神,并有著明顯的邏輯關(guān)系:修身是齊家的前提,齊家是治國的根基,而治國有道,才能天下歸心,四海賓服。從小家到大家,從家庭禮儀到社會禮制,家禮文化對社會起著無所不在的滲透作用,既為古代中國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層制度保障,更對鄉(xiāng)土中國的發(fā)展和中華文明的延續(xù)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在讀的過程中,對那些繁縟的禮儀看得糊里糊涂,而對其中“修身理政”的論述頗感興趣,拾擷幾例記下:
之一:“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zhì)也?!边@是出自《曲禮》的幾句,基本上概括了“禮”精神內(nèi)涵,即:涵養(yǎng)自己的德性,實踐自己的諾言,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合忠信,言合仁義,這是禮的本質(zhì)。在這篇文章中有諸多“正身修為”的警句:“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勸解人們待人處事必須恭敬嚴謹,神態(tài)應當端莊肅重,言辭要合理,這樣才能安定民心?!鞍敛豢砷L,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辈荒茏涕L傲慢之心,不能放縱欲望,內(nèi)心的意志不可自滿,享樂不可無度?!百t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zhì),直而勿有?!睂τ诘赖?、高尚、才能出眾的人要親近、尊敬、畏服并愛戴他;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人既要知其優(yōu)點也要知其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僅看其缺點也要看其優(yōu)點。面對財物不能隨意占為己有;面對危急不能隨意地逃避;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不能狠辣地求勝;分配財物不能強求過多;對于有疑問的事情不能自以為是,有正確的答案的也不能太自我?!岸Y,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jié),不侵侮,不好狎?!币蓝Y而言,不可隨便地取悅于人,不可說那些做不到的話。做事不得超過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輕佻親狎?!稑酚洝分赋龆Y的本質(zhì)和功能:“中正無邪,禮之質(zhì)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緇衣》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故君子多聞,質(zhì)而守之;多志,質(zhì)而親之;精知,略而行之?!边@是要求人們,講話有根據(jù),做事有規(guī)矩,只要“正身修德”,活著無人能夠改變他的志向,死了也無人能夠剝奪他的美名;要博聞多學并牢記在心,有了才識不要驕傲,掌握知識要精深、要踐行?!督?jīng)解》對怎樣才算深刻地理解“禮”,曰:“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