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根與魂】【流年】濰坊風箏:千年傳承的空中藝術(散文)
一
關于風箏最早的那一抹痕跡,是定格在了一個尤為特殊的日子。那時候,我剛升入初一,班上組織了一場熱烈非凡的風箏比賽,兩人一組,利用一上午的時間完成一只風箏的制作。我和小玲結伴,從設計構思,到精心扎制骨架,再到細致的裱糊工序,沒有絲毫馬虎。臨近放學時分,我們的八卦風箏于操場上騰空而起。那一刻,我們忍不住驚呼,那種激動的心情,連同這只風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終生難忘。雖說它僅短暫翱翔便匆匆墜落,但這足以讓我驕傲一生。
就是那一次,我懂得了風箏起飛最重要的一個原理就是讓風箏左右對稱。身為濰坊人,能夠親身嘗試并成功讓風箏飛翔于天際,也算無愧于這片風箏的故土。那年正是1984年,是濰坊舉辦首屆國際風箏會的盛大日子。
二
濰坊的春天很美,引得天下風箏皆來赴約。濰坊的天空很大,足以容納所有風箏盡情共舞翩翩。春風輕拂,彩鳶紛飛。孩童歡笑,追逐紙鳶夢歸。
濰坊人喜愛風箏由來已久,每當春風漸暖,大人孩子紛紛跑出家門,跟隨手中緊握的絲線,來到廣場、田野等足以能夠讓他們放飛夢想的地方。逆風而立,把那蟄伏一冬的風箏置于頭頂,待絲線緩緩滑出手心,風箏搖擺幾下,隨后便一躍而起,沖入云端。它們載著濰坊人民的熱情,懷揣著濰坊人對藍天的暢想,向世界賓朋發(fā)出了請柬——來吧,帶上你們的風箏,讓我們與濰坊共赴一場絢麗多彩的春日之約!
來了,來了,世界各地的朋友紛紛回應。他們帶著自己精心制作的風箏從五湖四海趕來了。濰坊人民張開雙臂迎接他們,許多張異國面孔齊聚在濰坊大地,渤海之濱,空曠無垠的戈壁灘瞬間熱鬧起來。人山人海中一只只風箏騰空而起,形態(tài)各異的巨龍在空中翻騰,仿佛要沖破云霄;色彩斑斕的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宛如花叢中的精靈;還有那栩栩如生的老鷹,威風凜凜地俯瞰著大地。
孩子們歡笑著盡情奔跑,手中的線軸不停轉動,促使那小小的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大人們則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悠然欣賞著天空中這場恢宏壯觀的盛宴,不時發(fā)出由衷的聲聲贊嘆。
我置身于人群之中,聽到一位來自法國的風箏愛好者興奮地說道:“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濰坊,此地的風箏文化著實讓我感到無比震撼!”他那明亮的眼眸中閃爍著驚喜與敬仰,仿佛這片天空下承載著的不僅是風箏,更是人類對自由與美好的共同向往,是不同文化在同一片天空下交融共生的美麗畫卷。
一年一度的風箏節(jié)乃是濰坊最為重要的節(jié)日,為了這一盛日,各地藝人皆傾盡全力,各展其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始終在不懈地創(chuàng)新與探索,風箏的制作與工藝亦得以迅猛發(fā)展。
去年的風箏節(jié),我剛抵達現(xiàn)場,便有幸觀賞到了一場震撼至極的風箏方隊表演。數(shù)十個人同時仰頭望向天空,手中穩(wěn)穩(wěn)地操縱著遙控器,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與天空對話。幾十只風箏宛如聽從將令的勇猛戰(zhàn)士,有條不紊地不停變換著位置。天空中的圖案精致絕倫、美妙非凡,簡直栩栩如生!那雁陣,整齊有序,猶如真雁振翅高飛;那人字,規(guī)整大氣,透著一股剛勁;那“共產黨萬歲”幾個大字,更是活靈活現(xiàn),仿佛有一股磅礴的力量噴薄而出。
濰坊風箏一直在飛,從未停下翱翔的翅膀。從傳統(tǒng)的扎、糊、繪、放飛之工藝,逐步進階至現(xiàn)代的制作、設計、裁剪布料、定制骨架撐桿、縫制、組裝以及試飛。如此轉變,不僅能使風箏實現(xiàn)批量生產,而且造型愈發(fā)不拘一格,色彩愈發(fā)明艷絢爛,起飛更為輕松。除此之外,風箏還可折疊,方便攜帶收納。濰坊風箏制作工藝在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保留和傳承了傳統(tǒng)風箏的文化精髓,為風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讓風箏飛得越來越高,走得越來越遠。來過濰坊,就會被那些漂亮的串式風箏、板子風箏、軟翅風箏、硬翅風箏、立體風箏深深震撼,為濰坊人民的智慧所折服。正因如此,濰坊風箏得以漂洋過海,讓更多的人鐘情于它,為濰坊構筑了一條通向世界的通途,令濰坊經(jīng)濟就此騰飛而起。
線的這端,是滿心的歡喜與期待;線的彼端,是自由的希冀與憧憬。每一個放飛者的臉上都寫著一樣的表情,那是對美好未來的堅信,是對夢想即將啟航的激動。他們目光堅定,嘴角上揚,仿佛手中放飛的不僅僅是風箏,更是自己心中那從未熄滅的希望之光。在這片廣闊的天空下,他們用風箏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向世界展示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
我看見在草地上牽著風箏奔跑的孩子突然慢下了腳步,他回頭看著風箏,慢慢收著絲線,風箏又平穩(wěn)上升了。我看得出神,多么和諧的一個畫面,或許人生就如這放風箏,不要跑得太快,別忘了初心和根本,奔跑時別忘了回頭看看,讓風箏與我們相伴而行,共享這一路的風景。
濰坊的春天,是一個夢幻的季節(jié),是風箏的舞臺。濰坊的風箏形態(tài)各異,群魚穿梭讓你以為是在海底世界,巨龍蜿蜒讓你以為是在神秘天宮,蝴蝶翩翩讓你以為是在繽紛仙境,鳥兒歡啼讓你以為是在伊甸樂園,繁花似錦讓你以為是在閬苑仙葩,清風拂面讓你以為是在詩意桃源。濰坊的春天,因為風箏,更加詩意盎然。
三
說起風箏,自然是不會繞過濰坊的,提及濰坊,首先想到的便是風箏。
風箏早已成為濰坊的名片,它是一只飛躍了千年的神鳥,承載著濰坊人的智慧與情思,驕傲地馳騁于廣袤的天空下。
風箏起源于中國,濰坊是它的故鄉(xiāng)之一。回顧歷史,濰坊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從春秋的悠悠歲月啟航,被一個叫做墨翟的“科圣”賦以溫床,為它孕育三年,一只叫做“木鳶”的飛鳥便誕生了,并留下“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的佳句。后傳說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墨翟制作的“木鳶”,能在空中飛翔“成飛三日,三日不下”,這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只風箏的雛形。
“木鳶”是風箏的始祖,它帶著木質的古樸沉香,帶著圣人對天空的向往,搖身一變,化為一只輕盈的紙鳶,悄然飛入唐詩宋詞的浪漫,那是文人墨客的情思。藍天白云下,它絲線輕舞,紙鳶翩翩,宛若空中的詩篇。
元明之際,飛鳥羽翼漸豐,只因時局不利,風箏雖然發(fā)展相對緩慢,卻沒有阻礙風箏飛行的欲望,風箏不再只是局限于軍事活動,漸入民眾之心,逐漸發(fā)展為一項娛樂活動,深得百姓喜愛,并在一些民俗活動和節(jié)日慶典中充當了重要角色。濰坊風箏就起源于明代初期,興盛并走向民間也是在明代。自此以后,制作技藝代代相傳,為日后濰坊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清朝,風箏的發(fā)展達到了鼎盛階段,已然頗具規(guī)模。不少詩人將風箏作為抒發(fā)情感和感悟人生的載體。有的詩人借風箏表達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風箏在空中自由翱翔,象征著詩人渴望擺脫塵世的束縛,追求心靈的自由和超脫;也有的詩人借風箏隱喻自己的理想抱負。風箏飛得高遠,象征著詩人對遠大理想的追求和憧憬,但有時風箏線斷,又暗示著理想的難以實現(xiàn)或遭遇挫折。詩人給予風箏多重含義,像一個使者撫慰了詩人的心。
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努力,讓風箏的普及越來越廣,因而激發(fā)了越來越多的人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穿越漫長歲月直至今日,風箏融合了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愈發(fā)璀璨奪目,猶如皇冠般閃耀?!稙H縣志》里也有記載:“清明時節(jié),小兒女制作紙鳶,玩秋千之戲。紙鳶的樣式不一,除了鶴、燕、蝶、蟬等各類形狀,還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边@段文字主要描寫了清明時節(jié),當?shù)匦号谱骷堷S和玩秋千的情景,著重描述了紙鳶的多樣樣式,包括鶴、燕、蝶、蟬等各種動物形狀,以及人物形狀,且都制作得極為精妙、巧奪天工。它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濰坊地區(qū)風箏制作技藝的高超與豐富多樣。到了清末,風箏逐步發(fā)展為商業(yè)模式,濰坊更是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
四
濰坊楊家埠村是濰坊風箏的主要產地,最早的時候應運而生了許多小作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風箏。隨著時代的變化,小作坊被一些工廠代替,風箏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楊家埠最早是靠著年畫出名的。過去每到冬天年畫賣完了,工匠們就把剩下的年畫貼在風箏的骨架上,制成了風箏。隨著風箏產業(yè)的興起,年畫的發(fā)展也獲得了更寬廣的空間?,F(xiàn)今,楊家埠的年畫跟風箏被稱為姊妹藝術,“放到天上是風箏,掛在墻上是年畫”是楊家埠風箏的獨有特色。
隨著時代演進,人們的需求亦有所改變。濰坊風箏緊跟時代跫音,市面上涌現(xiàn)出眾多形形色色的觀賞風箏,成為文人雅士客廳中的擺件與裝飾以及收藏版風箏。
除此之外,部分現(xiàn)代風箏不但能放飛天際,亦可鋪展懸掛于墻上,化作家中或酒店的裝飾。譬如老鷹風箏,常為一些企業(yè)家和奮斗者所青睞。放飛歸來,便掛于自己書桌后的墻上,激勵自身奮發(fā)圖強。
但凡有風箏的地方,差不多都能尋到年畫的影子。楊家埠風箏把木版年畫的藝術精妙地融合進風箏制作當中,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家燕、蝴蝶、蜻蜓、財神、仙女、哪吒、孫悟空,還有各種各樣的花朵,經(jīng)常在天空中出現(xiàn),讓人們既能領略木版年畫的魅力,又能感受到風箏的深厚底蘊。
濰坊國際風箏會于1984年拉開帷幕,截至當下,已成功舉辦40屆。風箏如同一張璀璨的名片,讓世界認識了濰坊,也引領世界走進了濰坊。楊家埠作為生產風箏的重要產地之一,被濰坊政府定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以及民俗風情濃郁的旅游勝地。每年清明前后,楊家埠民俗大觀園都會吸引眾多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博物館、年畫作坊、民俗館、文物館、百年婚證展、老粗布作坊、農具展、紅色收藏展、書畫院、嫦娥奔月臺、古店鋪一條街、三星湖、度朔山,還有楊家埠明清時期的古村落、古槐等數(shù)十個景點和展廳,令他們陶醉其中、流連忘返,深深沉浸于濰坊民俗文化那深厚的底蘊之中無法自拔。
五
濰坊風箏燦爛的文化傳承至今,依靠的是群體的力量,是一代又一代民間藝人共同續(xù)寫的傳奇,是數(shù)以萬計風箏愛好者共同鑄就的空中盛宴。他們的背后,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與熱愛,是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每當想到此處,我的內心便涌起無限的感動與敬佩,仿佛看到了他們在歲月長河中堅定前行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們?yōu)閭鞒羞@份美好所付出的心血與汗水,這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怎能不讓人為之贊嘆!
每一只風箏都承載著藝人的心血與智慧,它們或精巧別致,或雄偉壯觀,或靈動飄逸。在藝人的手中,竹子、紙張、絲線仿佛有了生命,化作一只只栩栩如生的風箏。
我至今都無法確定韓福齡老先生是否是濰坊風箏的第一代傳承人,但這并不影響我尊稱他為風箏宗師,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風箏事業(yè)。在他生前,我有幸與他邂逅一面,我懷著滿滿的敬意和無盡的感激之情,靜靜地聆聽他的講述。
他七歲時便扎制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只風箏。此后,他不辭辛勞地拜訪名師,勤奮學習、刻苦練習,幾十年如一日地在風箏領域不懈摸索前行,他把風箏視為自己的孩子,他希望他的孩子不斷成長,越來越完美。他從制作入手,讓風箏在外觀上有了諸多創(chuàng)新和突破。他改進了龍頭風箏的龍眼扎制方法,使其更具威武神韻。1984年濰坊首屆國際風箏會上,他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驚艷全場,讓人嘆為觀止;他還曾扎制過長達120米的龍頭蜈蚣風箏,并將其帶到新加坡進行國際風箏放飛表演,向世界展示了濰坊風箏的魅力。
他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風箏事業(yè),不僅免費教學,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后人。他的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他的事跡如同一首贊歌,激勵著我們不斷追求夢想。
像韓福齡老先生這般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老藝人,在濰坊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僅僅依憑一個質樸純粹的“愛”字,便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將自己交付給了風箏。風箏是懂他們的,攜著他們那無比熾熱的心去旅行,去盡情地暢游那浩渺無垠的蒼穹,去豪邁灑脫地俯視那廣袤無垠的大地。他們在地上深情地凝望著風箏,風箏在天上也專注地回望著他們。在這相互的凝望中,一種無需言語詮釋的默契悄然形成,一種深沉而濃烈的感動得以跨越時空的長河,讓歲月綻放出花朵,熠熠光輝,永恒而璀璨。
在這愛與默契的交織里,時光不再是無情的流逝,而是化作了永恒的珍藏,讓后人在歲月的長河中,依然能夠觸摸到那份熾熱與深情,勇敢前行。
這篇好,有意義,值得一品。
老師生長在齊魯大地,孔子故鄉(xiāng)。站在文學角度,細心觀察風箏,用那文墨記載著《濰坊風箏:千年傳承的空中藝術》。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多謝分享! 敬茶
靈魂對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時光變得更豐盈和飽滿。
善待別人的文字,用心品讀,認真品評,是品格和品位的彰顯!
我們用真誠和溫暖編織起快樂舒心、優(yōu)雅美麗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學社團精華典藏!
感謝賜稿流年,期待再次來稿,順祝創(chuàng)作愉快!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生動描繪了春日里兒童放風箏的歡樂場景。風箏,自古以來便是春天的象征,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在濰坊,風箏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寄托。
濰坊,這座被譽為“風箏之都”的城市,以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了獨具魅力的風箏文化。在這里,風箏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飛翔工具,它更是濰坊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每年春天,濰坊的天空都會上演一場盛大的風箏盛宴,各式各樣的風箏在藍天中翱翔,如同一幅幅流動的畫卷,讓人心曠神怡。
風箏的制作,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匠心獨運的工藝。從選材、扎制、裱糊到繪畫,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制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在濰坊,有許多像韓福齡老先生這樣的風箏藝人,他們一生致力于風箏的制作與傳承,將這份古老的技藝發(fā)揚光大。他們的手中,風箏不僅僅是一種物品,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一種文化的表達。
風箏的飛翔,是一種自由,更是一種夢想的追逐。在濰坊的天空下,風箏承載著人們的夢想,飛向遠方。它們在風中翱翔,如同一個個勇敢的探險者,探索著未知的世界。風箏的線,連接著大地與天空,也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它讓我們相信,只要有夢想,就有飛翔的可能。
在這篇關于濰坊風箏的長文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風箏的美麗與神奇,更感受到了濰坊人民對風箏文化的熱愛與堅守。他們用風箏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故事,向世界展示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zhí)著追求。風箏,已經(jīng)成為濰坊的一張名片,讓世界認識了濰坊,也讓濰坊走向了世界。
讓我們在風箏的引領下,一同飛翔在夢想的天空,感受那份自由與美好。風箏,不僅僅是濰坊的驕傲,更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在這片天空下,我們共同放飛夢想,共同追逐希望,共同書寫著屬于我們自己的傳奇。